《礼记》相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到西汉时期,流传有礼学家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85篇和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49篇。
《大戴礼记》流传并不广,到唐代时候已亡佚大半,仅存39篇。相反,《小戴礼记》经过东汉时期经学大家郑玄做了注,盛行于世,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礼记》。
四、《周易》
《周易》相传为西周文王姬昌在拘于羑里城(位于今河南安阳汤阴)所创作。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周易》产生的基础条件,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未卜先知”、趋吉避凶的需求。
后来,孔子在《周易》基础上,进行注解,形成了《易传》(也叫《十翼》),将《周易》中安邦治国的道理和修身养性的哲理升华到新的高度。由于孔子对《周易》的极高赞誉,《周易》被推举为五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
除了儒门易之外,另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支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支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曾经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今天,《周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五、《春秋》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同时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以及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春秋》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五经的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概括最为简洁允当:
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
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
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
四曰《礼》,以纪文物体制
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
三
通过对“四书”、“五经”的发展、传承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四书”、“五经”饱经磨难却历久弥坚的传承历史,展示了我们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薪火传递、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他们或许柔弱、渺小,但是却拥有着最为坚韧的品格和最为强大的内心。我们华夏民族的文脉在他们心血的呵护和浇灌下,愈发清晰和明朗。
宋代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凝聚了先人们守护、传承中华文脉的决心和使命感。
今天,社会各界在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认为,文化复兴的背后,其实首先需要传承、复兴先人们对文化的那种敬畏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身体里流淌着的满腔热血和肩头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