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旭刚
按理说,好的意见应该听、好的行为应该学、好的经验应该用,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恰恰相反,听不进良言,容纳不进善语,漠视他人的成功经验。由此联想到古人“择善而从”的箴言,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教育意义,人们应从中汲取智慧,受到启迪。
《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后用“择善而从”来形容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自古以来,凡是不能做到“择善而从”者,大多都是这样的一些人。
自以为是的人。有些人总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问题,做事情,什么都是正确的,往往表现为主观、不虚心、听不进不同意见,成了“自以为是”的人。
《荀子·荣辱》: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意为凡是同人争斗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有理,而认为别人是无理的。
有的人面对领导善意的批评教育,本应虚心接受,认真改正,由于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认为是领导水平低、能力弱,或认为是领导故意找茬,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当面顶撞,暗中较劲,处处唱反调,用反功,结果是搞砸了关系,影响了团结,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有的人对同事间的善意提醒和帮助,不是以感激的心态,正视缺点,克服毛病,纠正问题,而是认为对自己的“嫉妒恨”,没事找事,没错挑错,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把他人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可想而知,这样自以为是的人,怎么能搞好人际关系、怎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怎么能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只能会成为孤家寡人,身上的“灰尘”会越积越厚、毛病会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会犯悔恨终生的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