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轩辕黄帝的正纪嫘姐偶然发现了蚕丝并制成衣服,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蚕茧中的蛹一直可作为美食被享用(现在也在吃蚕蛹)。
在用水煮蚕茧时,人们偶然发现经水浸泡过的蚕可以抽出丝来,后来经过不断的探索,缫丝技术才得以产生。
但,我们最终还是无法确切地知道,养蚕缫丝的技术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但值得庆幸的是,祖先还是把这一伟大发现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那古代的养蚕缫丝技术究竟是怎样的呢?这里大致说一下,先要由蚕的生长开始说起。
蚕一生只吃桑叶,1000条蚕幼虫期要吃掉25-30千克桑叶,吐出的丝只有0.5千克,每一条蚕吐出的丝可达500-1000米长。
蚕丝织成的丝绸轻盈光亮、质地舒适,这是其他材料织物所不能达的。
(现在农村很多地方仍在养蚕)
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出现过许多与“丝”有关的字符,甲骨文中的“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丝,细丝也”,如果在右边放一个巢字,就是一幅缫丝的场景图。
而说到缫丝,煮茧是关键,煮茧主要在于水温控制,以稍低于100度为好,但古代又没有测温计,因此人们就以水面冒出气泡的大小与多少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随着缫丝工艺的发展,秦汉出了成型手摇缫丝车,宋代有了脚踏缫丝车。
如今脚踏缫丝车保存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里,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炉灶与锅,二是转动的绕丝架,可溶解表面的丝胶,也可以*菌。
(博物馆里的脚踏缫丝车)
在缫丝过程中,把蚕茧表面凌乱的丝去掉,将丝头与丝边接起来,因蚕丝表面有丝胶,连接时不用打结,丝自然就会粘连在一起,最后用脚踏板转动绕丝架,丝就被缠绕起来了。
古人对蚕丝可说是妙用至极了,但丝绸这种美丽织物的意义已远远不限于它的直接功能了。而一提到丝绸,我们不能不想到我们著名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那时我们已经把丝和绸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友人了。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商人包括波斯商人,通过当时的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经陕西、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的海沿岸,把丝绸等物运到了西方。
(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
它将沿途的一些国家和城市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而它的命名并不是我们提出的,而是1887年一个德国地理学家提出来的。
著名的“丝绸之路“一经提出,几乎立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当然不是因为在这条路上只有丝绸的交流。
而是在那个时候西方人对中国蚕丝的神奇感。
在他们的想象中,蚕丝有可能是长在树上的,还有的认为蚕丝是通过对蚕解剖才能得到的,而更让人觉得夸张的是,邻邦公主为了得到蚕丝还来求亲。
这些都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实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老祖宗的聪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们为能生在这样的国度而骄傲和自豪。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