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文字仍然以西周文字为正统,或者叫“为标准”也对。但是,也出现了文字的变革。
变革之一是“乱”
所谓的“乱”就是六国之间的文字,与西周的大一统文字,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不少个别字各国有各国的写法。例如,一个马字,六国的写法差别都很大。
变革之二是“隶化”
所谓的隶化,就是相对篆书体系的草写。那么,草写篆书就会对篆书有“解体”现象出现。
西汉解字依据于造字原理。古代《说文解字》就是这个解字传统的延续,现代破解甲骨文还是这个原理的延续。
但是,书法演化现象在《说文解字》体系中还不是重点研究的问题。
例如《说文解字》所谓六书是: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像“无”和“無”为什么不一样,这是《说文解字》没有回答,的,问题。
西晋学者书法家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他认为“无”是由“元”字和“天”字演化而来。元字一撇写出头就是无,天字的捺画弯钩就是无。
王育的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还不好说,因为“元”字与“无”字差别太大,特别是按六书造字原理,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但是,王育的这个说法我们从《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中确实都得到了证实。请看下面的书法,就是马王堆帛书,显然与《睡虎地秦简》有继承关系。
这六个字都是“无”的写法,也都是出自帛书老子的《道德经》一书的书法。
既然篆书中没有这个字的写法,那么,他当然就是篆书的隶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简化字了。
汉字的简化是一个系统,它不仅仅是笔画多少的问题,它还涉及书写的草书性问题。
我们多次说过,楷书、草书从汉字演变进程来说,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例如,篆书就是战国时代以前的“楷书”,所以隶书就是篆书的草书。
草书本来就是汉字“楷书”的草写,即:由于汉字的快速写法而衍生出来的字。
隶书是对篆书的草写,应该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因此有大批的“草书”,这些“草书”的流行,给汉字多了一些表达方法,就像我们今天的楷书,还有行书和草书的写法一样,是楷书的多种书写符号的表达。
那么,在战国时代,我们不妨把这些草书就叫做“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所谓的“奇字”应该就是从这些“草书”中产生的一部分字。当然,许慎所说的“奇书”不是全部都是“草书”中出来的字,也有从古字,也许就是甲骨文中产生的异体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是把“无”列为奇字的,他说:“奇字'无',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但是,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奇字,段玉裁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我们再看看这个“无”字的“奇字”有多少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