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ang的汉字怎么写,shuang拼音的汉字怎么写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10-31 18:15:48

高安方音的特点(上)

作者:罗伯昌

本文所说的高安方音,不仅是城区及其附近的声音,也包括高安全境的声音。高安方音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

shuang的汉字怎么写,shuang拼音的汉字怎么写(1)

第一、历史悠久

在高安这块土地上,自从有了人类生存活动,便有了人的声音,可惜远古人说话的声音没有记录下来,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和现代语音来逆推它历史悠久的特点。

1.以词求音。汉语言的特点是,当一个词产生后,它的声音和意义也同时产 生了,汉语的音、形、义是三位一体的。比如“装弓”、“安弓”、“文身”、“斫柴”、“炙火”等词是远古时代产生的。在狩猎时代,人们靠打猎为生(那时还没有进入农耕社会),要打到野兽必须要有打猎的武器,弓箭是它的首选。出门必须带上弓箭,在野兽出没的地方设好陷阱装好弓箭,准备好弓箭是件大事,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装弓”和“安弓”这样的词,作为词的外壳声音也随之产生了。解释为“准备”或“打算”的“装弓”和“安弓”也就流传下来了。古人打到野兽以后,开头是吃生的,后来发明了火,就在火下面烤着吃,肉在上面,火在下面,于是产生了“炙”字,高安就出现了“炙火”一词,说为dad(阴入)huo(上声)。古人说越地人“文身断发”,越地在今浙江一带,江西邻近浙江,古代也是蛮荒之地,百姓身上绣有花纹,留着短发,于是“文身”作为“身子”“人体”“身体”的意思流传至今,它的声音因词而流传下来。“斫”(zhuo)字左边有个“石”字,说明它产生于石器时代(在青铜器时代以前),用石头制成斧头一类的工具去砍东西,于是高安产生了“斫柴”“斫肉”这些词,而且声音也保留了古音dog(阴入)。

2.从声韵学家研究的成果也证明高安方音历史悠久。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即是说古人说话没有zh、ch、sh、r四个声母,zh和ch的声音在古代说成d和t,我们高安保留了这种语音现象,如下面这些字用高安话来说,它们的声母都是d或t:知、痴、张、长、真、称、周、抽、招、超、纸、耻;像这样的现象,在高安话中还可以找到许多。这里的“古无舌上音”的“古”,大约是指先秦时期。音韵学家又说,“古无轻唇音”,即是说古代没有唇齿音f,现在的唇齿音f在古代说成双唇音b和p,高安话中有这种语音现象的残留,如“孵”(fu)说成“抱”(pou),“浮”(fu)说成“袍”(pou,另有fou和fu两个音),“甫”(fu)说成“普”(pu),“辅”(fu)说成“步”(pu),“伏”(fu)说成pug(阳入)。

3.高安方音中有二元现象,即一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古代语音,一个是现代语音,如:家、假、架、江、讲、降、掐、卡、夹、搅、巧、教、霞、下、学。一般是古词语用古音(如“家婆”、“教书”、“学堂”、“夏布”),而在表达后来出现的词则用现代语音,或者两种声音均可用。

4.从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情况,可以看出高安方音保留了唐宋或唐宋以前音韵。如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枊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里的“花、斜、家”三字押a韵,但现代汉语中的“斜”的韵母不是a而是ie,说明古今汉语的韵母有的发生了变化,而用高安话去读这首唐诗,还是跟唐朝时候一样是押韵的,可见高安话保留了唐朝人的声音。属于这类的语音现象还有许多字,如:奢、车、社、遮、者、舍、赦、惹等等。

以上所举的语音现象,都说明高安方音保留了一部分古代汉语语音(当然不如广东和福建的声音那样更全面、更丰富),足以证明高安方音历史悠久,可以说它是古代汉语语音的活化石。

第二、相对稳定

高安方音历史悠久,保留了许多古代的语音现象,这当然是稳定性的一个方面,但稳定性的标志则是声调的稳定性。

高安方言好比一座巨大的古建筑物,它的外部轮廓有区别于其它建筑物的明显标志,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物内部可能有不少的变化,但它具有特征的外部结构,却依然如故,使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这就是说高安方言中词汇的变化是很大的,因要与时俱进,不能不加入许多新词汇,抛弃一些过了时的旧词语,这些变化还不足以使高安方言消失,相反还给高安方言增添了新的血液。然而作为高安方言外壳的高安语音不能有很大的变化,语音这个外部结构的特征不能变化,如果一变,高安方音就会消失。在高安词语中,声母和韵母可以有某些变化,但声调万万不能变,作为标志高安方音支点的声调应该是稳定的。正因为声调的稳定,高安方音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我的伯父和父亲以及他们那一代的高安人,他们在年轻时出外谋生时,有不少人仍然是说高安话,他们在与人交流时,自觉地把一些别人不易听懂的方言土语改掉了,甚至有时把一些声母和韵母也作了某些改变,但他们没有改变高安语音的声调。这样别处人能听懂他们说的话,而我们觉得他们还是在说高安话。据说吴有训先生在同别人交谈或演讲时,操的是一口高安话,我想他说的高安话一定是经过了改造的,但声调一定没有变。

高安采茶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成,演员在演出道白时,一定要用高安腔调,为了让全国人都能听懂台词内容,演员尽量改掉了外地人听不懂的词语,也改变了某些与普通话不一致的声母和韵母,但他们没有改变高安话的声调,若再把声调一改,他们就是用普通话道白了。高安采茶剧团和宜春采茶剧团,许多演员不是高安人,他们在道白时无一不用高安话,细听起来,这些非高安土生土长的人说出来的高安话,与地道的高安话有一些差距,但他们说的声调还是接近高安话的,这也就得承认他们的道白说的还是高安话,真是为难他们了。

高安人把高安话以外的话称为“huai声哩”,这里的huai暂且就写成“淮”。我们在中学求学与学友交谈时,若有人说高安话以外的话,就会有人说:“莫哇淮声哩。”这样的观点当然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但正是这种排它性,才使高安方音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第三,逐渐变化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高安的方音也在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

从历史上看,高安方音是在渐变的。第一个特点中谈到的二元现象,就是一种渐变的表现。高安话中j、q、x三个声母,是由古代g、k、h三个声母演变来的。如“家”可说成ga,也可以说成jia,“家婆”、“家官”中“家”说成ga,而“作家”“科学家”中的“家”一般说成jia,当然也有说成ga的;“嫁”在“嫁女”、“嫁妆”中说成ga,“转嫁”、“嫁接”中一般说成jia,也可说成ga;“夏”在“夏布”中说成ha,在“夏天”中说成xia,也可说成ha;“学”在“学堂”“学生”中说成hog(阳入),“学习”中说成xiog(阳入)。音韵学家说“古无舌上音”,但锦河南岸、肖江河一带的八景、新街、建山和太阳等地的人说话有zh、ch、sh为声母,这也是渐进的变化。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说的高安话也有逐渐的变化。比如小时候说“云”和“营”为“文”,说“运”为“问”,说“永”为“稳”,说“最”为“计”,说“罪”为qi(阳去),说“共”为xiong(阳去),说“龙”为liung(阳平)。像这样很土的音还可以找到许多,现在我一般都把这些字的声音说成接近普通话,但若到高安方音的原生带即农村去听一听,这些字仍会说成我小时候说的那种声音。

到了解放后,由于推广普通话,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广播和电视的普及,推动了高安方言的变化,高安方音的变化加快了速度。人们在与外地人交谈中,在学生的对话中,都说普通话了。近几年来,由于瑞阳新区的开发,“瑞阳”一词使用的频率骤高,“瑞”字在高安人的口中火爆起来。“瑞州府”以前有人叫做“睡州府”,因为高安人及南昌等地“瑞”“睡”同音,但现在“瑞州府”不“睡”了,而是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瑞”在高安的声音是her(阳去,er不卷舌),听来是很土的,于是遵照普通话声母r在高安话中是声母l的变化规律,把“瑞”说成“内”(lei,阳去)的声音(普通话的“内”是nei的声音),这样听起来没有土气,“瑞”的声母和韵母都变了,但阳去的声调没有变,因此它还是高安音。

近年来,有些入声字逐渐变成了平声字。先是“玉”,由iud(阴入)变成了er(阳去,不卷舌)或“yu”(阳去),后来又有“浴”(iud,阴入)变成了yu(阳去),“浴霸”成了“预霸”,接着又有一大批入声字变成了非入声字,最火红的要算“拆”字,由cag(阴入)变成了cai(阴平),“拍”pag(阴入)变成了pai(阴平),“核”(heid,阳入)变成了he(阳平),“隔”(ged阴入或gag阴入)变成了ge(阳平),“佛”由fued(阳入)变成了fo(阳平),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显然是受了电视中普通话的影响而造成了音变。

近十多年来,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中小学的青少年朋友,都操着一口普通话,连带养和接送他们的父母或公公、婆婆(大部分人说成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还好没有变成老爷、姥姥),在同这些学生交谈时,也要操着或流利或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真是为难了这些老人们。这一代学生长大了,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本地的方音,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不只是高安一地。面对这种现象,我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这些学生长大了,可以流利地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不像我在进大学时说着结结巴巴的普通话;忧的是各地方言、方音在他们这一代消失了,从此再也听不到土里土气的方音了。

高安方音一直在渐变中,现在变化的速度加快了,假若时间一长,农村也像城市一样,说高安话的人少了,不会说高安话的人多了,总有一天,若不采取应对措施,高安方音会消失的,但愿这样的日子不要来得太早。

高安方音的特点(下)

作者:罗伯昌

shuang的汉字怎么写,shuang拼音的汉字怎么写(2)

第四、复杂多样

高安方音以地域来分,各乡镇的声音各具不同的特点,真是隔山隔水声相异,走上十里音不同。

以高安城区为中心,方圆大约5千米至10千米范围内,包括筠阳街道、瑞州街道、蓝坊、荷岭、上湖的一部分、黄沙岗的一部分、祥符、石脑的大部分、汪家的一部分,这些地方的声音,可以说是高安方音的代表。这片地区的语音特点是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其中上声的调值是42,由降升调成了降调;普通话以zh或ch为声母的字,很多说成了声母d或t,例如:“张当”、“长堂”、“中东”、“昌汤”两两同音;把“水”说成her(不卷舌,上声),“鱼”说成er(不卷舌,阳平),把“鸡”说成gei(阴平),“牛”说成Eeu(阳平),“我”说成Eo(阴平),“你”说成n(阴平),“他”说成“jie”(阴平)或gie(阴平)。

上湖人说话轻声很多,如“菊花”“三叉哩”“奉新”中的“花、叉、新”以上湖为中心方圆几千米的人,把普通话中以zh、ch、sh为声母的字,说成了j、q、x,因而“张姜”同音,“陈秦”同音,“针金”同音,“施西”同音,“上象”同音,“是系”同音。黄沙人说话一部分人接近城区的声音,但尾音很重,如“画梅”的“梅”要说成阴平“咪”的音;在黄沙西部和西南一带,普通话的 zh、ch、sh有的说成了j、q、x。灰埠的语音较复杂,希岭一带接近上湖的声音,“鸡”也说成gei(阴平),把高安城也说成“街上”(gaiyong);但一到了灰埠镇所在地及其西部广大地区,“鸡”说成了ji(阴平),高安城区被说成了“高安”(gouon),灰埠的五里、钧山、山背等地有卷舌音zh、ch、sh,但其它地区则把卷舌音说成了舌面音j、q、x;灰埠以西至卢家圩一带,阳平的调值要高于城区,把“你”说成n(阳去)或n nen或nli(阳去),把“他”说成jie(阳去),把zh、ch、s说成j、q、x,“雨蚁”同音,“鱼宜”同音。相城有明显的zh、ch、sh,“水”说成shui(上声),老相城人有一部分是从河南逃荒至此立籍的,操河南口音,现在大约已消失。原相城垦殖场是一个移民地区,许多人是从高安城区附近去的,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说话的口音都是城区的口音。田南人说话声音较低缓,阳平声接近城区的声音,没有明显的卷舌音,“坐着又想瞌,瞌又瞌不着”这句话中的“坐”、“瞌”和句末的“着”这三个字的声音很重,而且“坐”的声母是t,第二个字“着”的声母是d,句末“着”的声母是t。独城、新街、八景、建山和太阳五个镇,只有6个声调(少了阳入),都有卷舌音,独城的卷舌音是点到为止,而八景、建山和太阳的卷舌音很到位,“水”说成shui(1声),“鱼”说成yi(阳平),“鸡”说成ji(阴平),八景人问别人到哪里去,说为“去哪里”(xie la li),“哪”是阴平,而高安城区则说成“去何一至”(xie hoi der ,er不卷舌),在建山一带,“狗”说成jieu(上声),“口”说成qieu(上声),“够”说成jieu(阴去),“扣”说成qieu(阴去)。

大城人说话的声音也很复杂,有的地方接近新建话,卷舌音zh、ch、sh说成不卷舌的z、c、s,“鸡”说成ji,“鱼”说成ye,“水”的声音更复杂,有her(不舌卷),sui、fei、xu几种说法。祥符话同城区话相近,但离城十多里的地方把“春”说成tun(阴平),“穿”说成tuon(阴平),但城区分别说成qun(阴平)和quen(阴平),石脑的一部分和龙潭、杨圩,把zh、ch、sh说成了j、q、x,杨圩的上声很特别,说成了降升调(214),接近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上声。村前话的上声说成了城区的阳平声,华林、伍桥和汪家的一部分,上声都说成了城区的阴平声,如“解手”“洗脸”“舀水”“保险”“小狗”等等都说成阴平声,要学说这些地方的话,首先从说上声的声音开始。村前、华林、伍桥和汪家,还有一种语音现象,把“爷、夜、野”等字的韵母说成了与普通后一样的韵母e(而城区是a),因此有人把这几个词联缀起来成为一句话:“吃咯夜饭,同a li爷一起去打野猪。”华林有些地方的人说客家话,但会说的人越来越少了;华林有的地方,把卷舌音说成同城区一样,如说“张”为dong(阴平),把“鱼”说成“宜”(yi)。

高安境内各地的语音差异不能一一尽举,尽管乡音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彼此都能听得懂或基本上听得懂。

第五、声调低平

高安虽因地势高且安而得名,但高安人说话的声调却是低而平。与普通话比较起来,高安话的声调,不是高而有力,而是偏低而平缓,升降的幅度不大;阴平调值比普通话要低一度(55—35),阳平没有上升那么高(35—13),上声只降不升(214—42),去声不如普通话那样高台跳水式的磅礴(51—44;22),入声则是短而促,再加上高安语音中的轻声很多,语流音变中的阴平、阳平和上声的声调变化(以后将有专文论述),这样就形成了高安声调平而低的特点。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上课当然是用普通话,但到了50岁以后,有时也用高安话上课(这当然是不应该的),下课以后,总觉得比较轻松,不如用普通话上课那么吃力,胸腔和腹腔耗掉的中气要少得多。若能把说话时每个字该用的力气计算出来(用科学的手段是可以测出来的),就可以计算出每节课要耗费多少力气,两下一比较,高安话所耗的能量一定要比普通话所耗的能要少得多。我这样说是为了证明高安话声调低而平的特点,不是鼓励老师们用高安话去上课。

第六、发音比较简单方便

《汉语拼音方案》指出,普通话现代汉语声母有21个,据《高安市志》记载,高安方言声母只有16个(未算零声母),两下一比较,高安少了5个声母,这5个声母是zh、ch、sh、r和n,这就少了卷舌音和鼻音做声母。发卷舌音,舌头要卷起来,有的还要摩擦,这是有一定的难度和费力的。深究一下,普通话中这些卷舌音在高安话中是怎样发音的?有一部分是d、t、s、l,有一部分是z、c、s、l,还有一部分是j、q、x、l,它们都是舌面音或边音。比较一下发音部位,高安话的发音要简单方便多了。读读下面的例字,体会一下发音的难易。

普通话:张zhang章zhang昌chang猖chang双shuang霜shuang攘rang壤rang

高安话:张dong章dong昌tong猖tong双song霜song攘long壤long

再说用鼻音n做声母,声音要从鼻子里发出来,而高安话中没有鼻音做声母,凡是普通话中鼻音做声母的字,有一部分在高安话中用舌头发边音,边音比鼻音要好发音。如

普通话:难nan 南nan 脑nao 宁ning

高安话:难lan 南lon 脑lou 宁lin

普通话中的撮口呼ü的声音,在高安话中都说成了开口呼er(不卷舌,下同)。比如:普通话中的:迂 鱼 雨 遇,都是yu的声音,在高安话中,都是er的声音,发开口呼的声音要比发撮口呼声音要容易方便多了。

还有一些发音比普通话要简单方便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七、同音字少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有35个,《高安市志》中记载的高安方言韵母有65个,韵母有加多,必然使同音字减少。再加上高安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声调加多,也意味着同音字减少。另外,高安还残留着部分尖音(s同i或以i为头母的韵母相拼,但在年轻人中尖音已消失),也减少了一些同音字。下面以xi和yi两个音节为例,证明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多,高安话中的同音字比它要少许多。

据《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版)记载,xi这个音节共有66个字,现在把这个音节的常用字按高安方音来分类,情况如下:

Xi:兮、希、唏、奚、溪、浠、晞、稀、犀、熙、僖、嘻、憙、羲、曦

Si:西

Sid(阴入):夕、汐、昔、析、息、悉、淅、惜、晰、熄、膝、螅、蟋

Jid(阴入):吸

Siag(阴入):锡(也说为sid阴入)

再以yì音节为例,《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版)共有75个字,在高安话中可说成6种声音,以常用字为例,情况如下:

Yi(阴去):亿、忆、意、裔

Yi (阳去)义、艺、议、异、毅、肄

Yi (阴入)屹、亦、抑、邑、佚、译、驿

Yi(阳入)易(又说成yiad),翼(又说成yied)

Yi(阳平)谊、懿

Wued(阴入)役、疫(现在六七十岁以下年轻人把此二字说成了yid阴入声)。

同音字减少了,避免了因音同而产生的歧义,但也造成了高安方音中的同音字,如:“不必”同音,“况向”同音,“黄王”同音,“使所”同音,“耳语”同音,“水许”同音,等等。最后介绍一则笑话。我有一位内兄叫徐斯猴,据老伴对我说:她小时候同一班小朋友玩耍,小孩子总以说别人父母的姓名为乐事,当徐斯猴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小孩子们都一齐喊:“齐梳头!齐梳头!”,而且做手做脚地模仿梳头的动作,这时小孩子们哈哈大笑,可乐坏了。在高安话中,“徐斯猴”与“齐梳头”完全同音,都是“Qi Su Heu”的音。

2020年11月—(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高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