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时提到杜甫的【春望】,提醒学生两个问题:
1、在烽火年代,为何能收到“家书”。
2、唐朝人用“金子”做货币吗?
问题涉及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行业“邮路”。恐怕自秦以来,2200年内无论国家发生了什么,“邮路”没断过。
没研究过邮政,不知战争中如何保持邮路通畅?但我们知道在2200年内的普遍封闭中,国人联络基本靠信件。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实物家信,是黑夫和惊两兄弟在秦军服役时,写给家里的信。当时正值王翦率秦军发动灭楚战争。
这封信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被发现,学术界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
而在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简”,更是有邮政官员往来的“迁陵以邮行洞庭”邮签。表明洞庭郡有邮局。
到了唐朝,杜甫用【春望】告诉我们,安史之乱导致盛唐混乱不堪,但“邮路”还存在。大约就是那条“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国道吧。
抗日爆发,西南联大成立。近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在“南渡”、“东藏”、“西征”、“北归”过程中,“邮路”未断。梁思成林徽因们在四川李庄与国内外沟通主要靠“邮路”。
新中国,也有四十多年“邮路”通畅的时期,无论是历次运动,还是文革,产生的人口迁徙,基本靠写信联络。我的最初文字组织练习,就靠写信。
如今,国内物流业迅猛发展,百姓邮路却基本断了。电子邮箱打败了实物邮箱,即时通讯又打败了电子邮箱。8分、2角、8角的邮票历史就在这几十年里,消失的一干二净。
从城市到农村,识字率大幅度提高,但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了。尺素、锦书、鸿雁等优美的书信代称,消失了;见字如面的温暖,变冷了。
请自问:你还写信吗?写了信怎么寄?
有人问:都有视频通话了,为什么要写实物信?
只能答:关乎传统,知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