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道出了歌曲与舞蹈艺术的源头,古代歌舞从诞生到发展成熟,慰藉了丰富了遥远的祖先,那些幸存至今的,就成了非遗。但歌舞艺术并不是非遗的全部,祖先的衣食住行,现在看来多数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非遗是在劳作与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带着祖先体温的优秀文化,涵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各个民族存在的根源,是我们割不断的流淌千百年的血脉。这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但是,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数次工业革命加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和变革,不少非遗,在时代的大潮里被淘洗殆尽。那些硕果仅存的,也已风烛残年,即将完全湮灭。
与此同时,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使得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而这些恰恰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解决方案,人类的智慧为人类文明的赓续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我国的非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多样性,也成为国家团结的象征,民族发展的纽带,在当下时间节点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如何保护与传承祖国的非遗,已成时代之问!
沃尔铁克:哈萨克族曾濒临消失的非遗文化
非遗困境如何破局?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全国哀伤的日子, “5·12汶川地震”发生,灾情严重,急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全国人民和企业空前团结,纷纷为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5.12汶川地震”及灾后救援与重建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不仅慈善捐赠总额实现巨大飞跃,全民慈善热潮更是急剧高涨。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携手艺术家助力灾后重建的慈善之举也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燕获悉地震灾情后心急如焚,“面对灾情,我们在思考能做些什么?”经过慎重考量,她决定用抢救当地民族文化的方式来帮助地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重拾信心。与艺术界颇有渊源的她第一时间亲自联系召集中国写实派画家发起“热血五月·2008”大型抗震救灾创作暨义卖活动。
参加那次艺术公益活动的26位艺术家所有费用全部由华熙生物提供,以便他们心无旁骛投入创作。8天后,一组高2米、长20米,名为《热血五月·2008》的大型油画作品诞生了。作品完成后立即进行拍卖,拍卖所得3550万元通过文化部全部捐赠给灾区用于灾后重建。
如今,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和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是用这笔善款建设。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北川羌族更是以羌绣、“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羌笛等非遗闻名于世。这些公益元素、非遗元素,都为后来广为人知的“云中公益”大型公益活动埋下了种子。
时间又来到2009年夏天,赵燕和女儿在呼伦贝尔旅行时,偶然遇到居住在内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处的鄂温克族。欢快的鄂温克族歌舞给赵燕带来了最朴实的感动,细心的她很快发现,当地的鄂温克族人中,几乎没有年轻人,如此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广袤的疆域,使中华民族创造出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多元的文化生态,更是见证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诚如赵燕所见,在很多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不畅,导致不少民族文化瑰宝难以向更多人传递和传承。随着现代化、商业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非遗因实用性较低而日渐被忽略。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走出大山后,认为自己家乡的文化与现代化都市连接较少,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甚至视为落后文化,他们普遍更喜欢高科技,不爱手工艺,一些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但赵燕认为,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都是人类在发展进步过程中的积累,能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精华,都值得保护。
是的,那些历经千百载仍能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能沉淀下来,幸存下来的,恰恰都是能历经岁月洗礼的民族文化精华,同时又证明了非遗自身也有坚韧的生命力。
“我们能用怎样的一种形式,将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其他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快要消失的珍贵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呢?”这个问题开始萦绕在赵燕心头。
出于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011年,赵燕发起“云中公益”项目,致力于挖掘、传承、推广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当年, “云中公益”就在充满草原风光风情的“云中牧歌”中拉开了帷幕。
自此,赵燕亲力亲为,充分利用资源整合能力,动员多方力量,展开广泛合作,以“云中公益”为平台,开启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创新之旅、破局之旅。非遗保护需要坚守,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2021年受邀登上 “云中黔歌”舞台
“云中之歌”唱响12载
赵燕邀请知名画家、音乐家、演奏家与民间艺术家,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并带领“云中公益”团队积极联络影视媒体、各大艺术机构、音乐学院等传播平台, 力争最大化传播非遗,影响更多人参与进来。自2011年开始,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云中蜀歌、云中滇歌、云中儿歌、云中渔歌、云中乡歌、云中家歌、云中情歌、云中华歌、云中黔歌相继唱响。
回顾过往,云中公益的脚步北到内蒙塞外草原,跨过黄河长江,南至滇黔桂琼地区,累计行程超16万公里,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脚丈量、用心沟通……记录下中国上千个少数民族村落中的珍贵文化,并以艺术展、互动体验、歌舞、美食等表现形式带到大众身边,架设起一座座“远方”与“心灵”深情相遇的桥梁,并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云中公益”初启之年的“云中牧歌”舞台上,一位青涩的21岁内蒙草原呼麦表演者额日和木巴图踏上了这个展现才华的舞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黑”。时光荏苒,12年后,他再次站在了云中舞台之上, “当时第一次登台演出对我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有了舞台,有了观众,能够把我的呼麦唱给更多的人听。后来我去俄罗斯参加18个国家参赛的国际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代表咱们中国获得第三名。”小黑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更是对云中公益持续付出的感谢。
小黑表演呼麦《森林中的一天》
十二年来,小黑与“云中公益”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他的女儿,年仅6岁便作为小鹿艺术团的成员登上了云中舞台,沿着父亲的脚步,她自信地跳出了属于自己的传承步伐,这种生机勃勃的传承令人眼角湿润。
“云中公益”与小鹿艺术团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在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小鹿艺术团以其独特的鄂温克族歌谣唤醒生命的律动。小鹿艺术团的创始人、团长乌娜是鄂温克族人,她深爱本民族的歌舞音乐文化,同时也意识到传承危机。刚成立时的小鹿艺术团虽然不收学费,但来学习的孩子仍不到20个,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没有排练厅,孩子们只能在乌娜的家里、朋友的车库里甚至室外排练。
赵燕了解情况后,当即伸出援手,为小鹿在海拉尔租下了2层楼的培训教室,并按照孩子们的需求装修一新,练功房、热水澡、服装道具一应俱全,让孩子们能在温暖、舒适的“华熙小鹿舞蹈培训教室”学习、排练。
2022年,赵燕率云中公益团队在海拉尔又为小鹿艺术团捐赠了一座600平方米的新排练厅,除了舞蹈排练室、洗澡间、服装道具,还增加了声乐室、厨房、宿舍等,让更多孩子能安心来到小鹿艺术团学习。华熙生物旗下的润百颜品牌还为孩子们带来了钢琴、口弦琴、羊皮手鼓等乐器和日常物资。小鹿艺术团的“家”从此更大更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