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途径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05 04:52:2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没有“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实现世代的传承。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要保护好传承人,有了传承人就有了一切,没传承人就没了一切。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要保护人。比如钧瓷作品,它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入窑的时候都是灰头土脸的,但是由于上的釉色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天气的温度不同,气候的干湿度不同,甚至烧窑人心情的不同,每一个出窑的作品到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几乎是不可控的。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烧制的钧瓷,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古人,就是因为这些传承人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把古代最好的技术恢复了出来。比如钧瓷,其重要代表人物就是任星航先生,要如果没有他的传承,不可能有这么好的钧瓷作品。再比如绣花鞋,有人说它不挣钱,其实不挣钱是因为做得不好,下图两双绣花鞋,一个风头鞋,一个凤回头鞋,在一年的拍卖会上,两双鞋卖了9万块钱,所以做好了,一样能卖大价钱。这么好的鞋由谁来传承的呢?是由王冠琴老师来传的。

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途径(1)

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途径(2)

有人说捏面人挣不到钱, 那请看下面这幅作品,做得非常之好,皮肤的质感就和真人一样,衣服能做到半透明。这是由谁来传的呢?是由一个叫王玓地的天津传承人来传的。

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途径(3)

所以大家记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下去,关键是要靠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没了人就没了一切,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好传承人。

以往一谈起中国文化的名人,人们便会立刻想到孔子、孟子,不错,他们在中国文明的创造中确实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还有相当多的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譬如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造纸术、活字印刷、纺织术,而这些并不是由孔孟创造的。也就是说,在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中,除孔孟之外,还有那么一批人在中华文明的创造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他们,就是在青史中少有记载,但在民间口碑中广为传颂的建筑大师鲁班、蔡伦、毕生、黄道婆,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人,如果没有他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没办法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礼敬传承人,礼敬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原汁原味保护原则。为什么要原汁原味呢?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就是历史认识价值,只要不随便改动,我们就能知道这项非遗古代的工艺是什么样,这样它就有了历史认识价值。为了做到原汁原味,古人想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文字固定下来,比如《佛像造像经》,告诉眉毛、眼睛、额头的大小、比例,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把规格固定下来,确保佛像原汁原味;有的用艺言(从事艺术的言语)固定下来,比如“红配黄,亮堂堂”,就是告诉你红色和黄色配在一起会非常鲜亮;还有的用传统的规矩固定下来,很多古代规矩的设定也是为了确保工序的原汁原味,比如抄纸,里面一定要加猕猴桃汁液,因为加了它以后就有了黏稠度,而且能很容易地把每张纸分开。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制度、文献记载和口碑文学,就很难做到原汁原味。

为了确保原汁原味,选徒弟上民间还有很多规矩,比如有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讲的是两个小孩学唢呐的故事,最后师父把手艺传给了那个显得非常木讷的孩子。为什么传给他了?因为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按照师父教的学,能够确保原汁原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不是创新,而是传承,是把老祖宗最好的手艺继承下来。传承人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传承。社会是发展的,但为了让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定要把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负责传承,把传统保护好,这就是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把祖先的智慧留下来,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渠道认识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为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留下参考、保留资源。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是95%的人,都可以以非遗为元素进行大胆的当代艺术品的设计。所以,保护非遗一定要有社会分工的观念,传承人的工作就是传承,至于创新,那是文创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的事。

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的京剧、榫卯结构、金砖、木版水印年画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所以传承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继承并传承下去。

举个例子,袁隆平先生是研究杂交水稻的,他刚毕业的时候立志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但是试了多少年都不成功。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几亿年来,没有人给野生稻撒过一把肥,但是它能活到现在;没有人给它打过一点农药,但是它从来不招虫子;刮大风,别的稻子都倒了,但是野生稻永远不倒,这就是它的优秀基因啊!如果把野生稻和人工稻杂交,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一试验,果然大获成功。这个例子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相当于袁隆平找到的野生稻,别看它长得像杂草一样,但是它有着内在的强大基因,而且是原生态的,这种原生态的东西一旦和人工的东西杂交,就会产出非常好的成果。所以我们要保护那个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改,它就有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也是“文物”。文化遗产是固化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物。从表面来看,两者完全不同,但是本质却是完全一样,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所以文物不能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秦砖汉瓦,但是它是秦砖汉瓦的烧制技术;它不是故宫、长城,但是它是故宫长城的建筑技术。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我给你一条鱼不如教给你捕鱼的技术,而捕鱼的技术,烧制秦砖汉瓦的技术,建筑故宫长城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就是保护其文脉。

第三,整体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实施整体保护;二是对非遗赖以生存的空间实施整体保护。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能、技艺或是工序共同构成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把它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保护下来。前几年有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复杂,想整体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只需保护核心技术。这个提法出来之后,正好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到我家去,他是研究山东省苍山县泥人制作技术的,我就问他:“有人提出来只保护核心技术,你觉得苍山县泥人制作只保护核心技术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说:“不行。”我说:“你这个泥人制作有多少道工序?”他说:“72道。”我说:“你把最不重要的一道工序拿下来,可不可以?”他想了想说:“不可以。”我说:“是哪道工序?”他说:“我做泥人的时候,要在模具上先用香油刷一遍,这样我把那黏土压进去再拔出来的时候,泥人才是完整的。如果不刷这道香油,拔出来的时候,不是掉鼻子就是掉耳朵。”就这么一道看起来不重要的工序,不去保护都不行。所以只保护核心技术这个说法是不牢靠的。

当然了,只保护它的工序本身还不够,还要保护与非遗相关的生态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如果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传不下来,比如什么地方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发达,什么地方的庙会一定发达,因为有了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才有了用武之地。如果庙会都没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能传得下来吗?肯定传不下来。所以,只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不行,还要保护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生态环境。

第四,活态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是指民间社会利用其固有的传承力,让非遗以活态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物质化”保护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记录、记忆,而没有考虑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活态传承所解决的主要是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的问题。如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作鱼,就要把这条鱼放到水池里,不但要活着,还得不断长大,繁育后代,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究“活鱼要在水中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放到博物馆里,但是这不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法,更不能成为唯一方法,比如把皮影放到博物馆里,这样确实没有坏,但是皮影是需要表演的,如果只是放到博物馆,它的表演艺术还存在吗?没有了。皮影是一边演唱一边伴奏的,只把它放到博物馆,皮影的伴奏艺术还有吗?也没有了。也就是说,如果因为保护理念的错误而把“活”遗产变成了“死”遗产,这个问题就太严重了。

所谓的文化断流,并不是金字塔、故宫、长城是否还存在,而是指金字塔、故宫、长城的建筑技术还有没有。而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两千年前的古诗我们还看得懂,一千年前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术我们还在传承,两三百年前的京剧我们现在还在传唱,我们的文化没有断流。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关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断流的大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永不断流。

第五,独特性保护原则。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由于每个民族历史传统不同、生存空间不同,他们为适应上述环境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大家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别人同化。

什么叫文化的独特性呢?就是你那个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我们把这种独特性叫“地域标志性文化”,就是指那些最能代表该地地域特点的具有地标性质的传统文化。比如拍电影,镜头从左向右摇,镜头里满目都是青山。这个时候我问你这是到了什么地方,你肯定不知道,因为山与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镜头一边摇一边有《沂蒙小调》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山东的沂蒙;如果是《海菜腔》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了;如果是《信天游》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陕北了。而这《信天游》《海菜腔》《沂蒙小调》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作者: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苑利: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门》

全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018/1063170_6.shtml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