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为是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
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
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30年代后期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
“旗袍”顾名思义是由清朝时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饰演变而来,19世纪中叶,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华洋杂居受西风影响更甚,旗袍便是当时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装裁剪方法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旗袍中所蕴含着中国文化、花鸟、图绘、手工刺绣,可谓是艺术的结合产物。所以只要看到旗袍、听到旗袍,都会令人联想起高贵典雅、温柔婉约的中国女性特质。并且在世界服装时尚潮流不断的创新变换当中,旗袍依然有其独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来,旗袍服饰在时装世界的舞台上,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化特质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