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上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发现最上海文脉,体验不一般非遗”,联动全市各区、各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相关主体,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组织开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共计527项。全市活动围绕“漫游赏非遗”“品购享非遗”“沉浸传非遗”“互鉴知非遗”四大特色主题铺开,引导广大民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并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结合上海本地非遗资源,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上海非遗迷人魅力。
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多项活动,着力推动非遗保护成果为广大市民共享。“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首发活动、2023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等多个活动于当天同时启动。
引导青少年亲近非遗
6月10日,2023年度“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在中福会少年宫举办首发仪式。通过一张地图、一个小程序,串起全市25家非遗特色展馆,汇集278项上海非遗项目及详尽的非遗知识普及和丰富有趣的美育活动,邀请广大学子和家庭走进非遗展馆,开启精彩的非遗旅程,并向“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赠送地图,邀请首批学子家庭参与。
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活动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共同主办,面向全市青少年学生及其家庭,将贯穿全年进行常态化开展。经前期征集评选,共有25家非遗展馆成为2023-2024年度“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指定展馆”,制作成精美导引地图。
主办方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6月10日正式上线。小程序提供每个展馆的详细介绍和所涉非遗项目的知识,每个月更新各展馆当月的公教、美育活动信息,此外还设置打卡、集章、组队PK等趣味功能,并将于今年暑假推出“心手相传”上海学子非遗研创大赛,希望青少年学生可以化身为“非遗讲解员”“游览推荐官”,设计非遗文创衍生品、科创作品,撰写见解独到的非遗小论文,评选后的优秀成果会在多个平台展示。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通过整合全市非遗主题展馆、空间、传承人工作室等专业资源,一是希望实现青少年学生与多品类非遗项目接触,与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二是希望进一步提升非遗展馆的服务能级,使之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希望青少年学生了解非遗知识、感受非遗之美,达成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目标。我们希望以‘学子’为核心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以‘小手牵大手’,达成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与喜爱。”
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以“行走江南·多彩非遗”为主题,邀请全市高中及以下的在校学生参与。大赛以青少年应知应会的非遗知识为内容,进一步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次大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传统医药”等不同系列编制赛题,100道海选题库于6月10日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微信公众号向公众公布。大赛依托长三角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展与赛事相关的非遗体验活动,如“跟着非遗游江南”“专家带你赏非遗”“我与非遗面对面”等,以展览、讲座、行走、诵读等形式,听项目背后的故事、体验非遗技艺、欣赏非遗精品作品等,拓宽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
此外, “桃李芬芳、艺苑绽放”2023三林镇校园江南丝竹(民族器乐)展演将于6月14日在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举行。上海市育人中学、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实验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懿德之爱幼儿园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近200名师生将演奏竹笛独奏《欢乐歌》、民乐合奏《京调》等十一首经典曲目。这是三林镇“江南丝竹进校园”的一次年度“检阅”。目前,三林区域校园江南丝竹特色团队已有5支。三林镇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普及推广面,让更多青少年知晓江南丝竹、喜爱江南丝竹、参与江南丝竹。
推动非遗成果共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市民游客走入方塔园,在古典园林实景中欣赏一场再现百年前丝竹之声的“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音乐会紧扣“非遗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主题,采用导、赏、演相结合的方式与线上线下双通道的模式,集合新一代演奏家与作曲家,为观众呈现江南丝竹的美妙音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共同主办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也在6月10日亮相。本次集市以展现海派中医非遗文化为主题,汇集石氏伤科疗法、徐氏儿科疗法、杨氏针灸、丁氏内科疗法、海派膏方文化等上海市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设置脊柱侧弯筛查、止咳小敷贴体验、体质敷贴、中医养生茶饮体验等活动,以及来自曙光医院各科室的健康养生专题讲座、中草药功效香囊体验制作、呼吸导引康复操教学等互动体验,现场设置多科室的健康公益筛查与中医药特色干预,实现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海派中医夏令养生健康新模式。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23琴会龙华系列活动、《“日月同辉”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志暨李胜强、杨晓平伉俪作品展》、《“尚武·承文·传艺”体荟非遗主题展》等主题活动也陆续开幕。风雅的古琴,绚丽的钧瓷,生动的传统体育……这些活动以不同的方式,为这座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气韵。
6月8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通过分享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和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以及案例分析,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为契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上海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普查、挖掘、整理、认定、评估、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
近年来,上海在不断完善名录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力度,在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增强都市传承活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服务当代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使非遗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