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哲学使人深刻、洞察根本。”
但由于哲学深奥的道理和逻辑,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然而,有一本书却是例外。
它就是《苏菲的世界》,被誉为入门哲学读物。
这本书打破刻板说教模式,将哲学知识融入小说,读来通俗易懂。
故事从14岁女孩苏菲收到一封匿名来信拉开序幕,在来来往往的书信中,慢慢解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不仅让苏菲找寻到了自我,也使无数人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困顿的迷障。
我总结了书中最有智慧的十句箴言,句句直抵人心,令人瞬间开悟成熟。
1
关于自己
- 这个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欢我,我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只能说很多人还不了解我。
故事的一开始,14岁少女苏菲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匿名来信。
她拆开信,发现里面仅有三个字:“你是谁?”
“我就是我呀!”苏菲脱口而出,但马上觉得这个说法不妥。
就在她迷茫时,匿名信接二连三地寄来,指引她穿越到古希腊,在哲学世界里寻找答案。
她看到,在德尔菲神庙入口,刻着一句苏格拉底的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宣言,也是他的行动准则。
当崇拜者恭维苏格拉底的智慧时,他却说,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当反对者判他为死刑时,本可以申诉豁免的他,却选择慷慨赴死。
面对赞扬,他不为所动;而对于侮辱,他从不辩驳,更不乞求他人了解。
在他安然自洽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是用生命对信仰的坚守,令人膜拜敬仰。
曲黎敏教授说:“不要在别人的好恶里停留一分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在别人的眼中,会呈现出无数版本,但真实的你只有一个。
过度依赖别人的评判,活在别人的喜恶里,只会让真实的你越来越模糊,活得越来越疲惫。
只有抛开他人的种种定义,认清自己,你才能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2
关于死亡
-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不断寄来的匿名信,为苏菲打开了欧洲哲学的画卷,引导她用哲学思维重新看待生命。
书中有句话: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人生在世,聚散无常。
我们以为幸福会延续到老,却不知道,在生活的路口,常有魔爪的伏击。
在不经意的时候,瞬间攫去我们所有,令人感叹命运多舛、世道无常。
马修·麦康纳曾说:“当我们真正懂得自己终有一死的时候,便能更加全身心地安于当下这一刻。”
人生是一场灵魂的寄居,我们的肉身终将交还于天地。
可很多人对此从未看清这一事实。
他们牢牢锁定眼前得失,辗转反侧,苦不堪言。
直至接触死亡,才幡然醒悟,仅仅能够活着,其实已足够幸运。
善待自己,安于当下,享受命运的馈赠,才是一个人最清醒的活法。
3
关于健康
- 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心情不好的时候,苏菲经常跑到花园中静坐,怀念死去的祖母。
祖母一生为家庭操碎了心,却很少顾及身体。
直到身患重病,祖母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
这也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为了工作生活,把自己架在飞驰的轮毂上,不停歇地奔跑。
直到身体亮出了红灯才醒悟,一切以损害健康为目的透支和交换,都是本末倒置。
历史上,亚历山大皇帝面对死亡,曾写下三大遗愿:
一是他的棺材必须由医生抬,二是通往墓园路旁撒满金银财宝,三是把他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他旨在告诉人们:再好的医生,面对死亡也无能为力;毕生追求财富,却是在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是空手而来,撒手而去。
把有限的健康投入到无止境的追名逐利中,是一个人最大的愚蠢。
书中还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节制饮食,保持和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透支”是健康的大敌,而节制才是养生王道。
注意劳逸结合,维持身心平衡。
把身体当作福田,当你精耕细作,善待于它,它终将奉献累累硕果,回馈于你。
4
关于知识
-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说:“智慧来自人类内心的理性,而非依靠外界他人给予。”
一开始,苏菲对此不甚其解,但细细想来,这说的不正是自己吗?
看起来认真听课,实则心不在焉。
不喜欢的课程永远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而那些引起共鸣的知识点,自己却过目不忘。
她终于明白,一个人如果只依赖于输入而不用心体悟,知识只能浮在表层。
《素书》中有句话:“明莫明于体物。”
道不外求,但从心觅。
真正的智慧,是用心对事物本质的体察和洞见。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曾用七天七夜时间,枯坐在竹子前,希望“格”出其中之理,却什么也没有参透,反而惹来一身大病。
被贬贵州龙场后,王阳明继续每日反省沉思,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恍然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物者误也。”
他终于明白,心即是理,是感应万物的根本。
学习悟道,不是外求,而是向内走。
激活自身的经验感受,调动潜在的秉赋灵感。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便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求得智慧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