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制造导致了“生产过剩”,百货公司就承担了“清库存”的重任。/Wikipedia
几乎是顺理成章地,百货公司盯上了需要送礼的圣诞节。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的一些报纸陆续刊登了关于“圣诞节礼物促销”的广告,但总体数量并不算多。
直到1867年,纽约著名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Macy's)在圣诞前夜营业到了午夜时分,人们第一次享受到深夜购物的乐趣;次年,梅西百货推出了圣诞橱窗,引来路人驻足,一下子为商场增加了不少人气。
梅西百货的这一举动,让圣诞节与购物画上了等号。
1868年,梅西百货推出了圣诞橱窗。/Wikipedia
随后,越来越多的百货公司、商店开始效仿,在圣诞节前夕推出各种各样的购物促销活动。到了19世纪下半叶,圣诞节前夕也意味着购物季的开端。每当这个时候,工人们就要加班加点,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购物季做准备。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儿童权益活动家弗洛伦斯·凯利 (Florence Kelley)意识到圣诞购物热潮给店员、送货员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1904年,凯利在她的文章《圣诞节的讽刺》里指出:你可知道,你们在快乐购物的时候,却有很多童工在圣诞加班期患上了神经衰弱和肺炎?
因此,凯利和她所在的工会组织呼吁大家:早点购物!(Shop Early!)
这个出于“对劳工关怀”的提倡恰好契合了商家的心愿——延长圣诞节的销售期,于是,从全国消费者联盟,到各大百货商店,大家都在催促消费者:嘿,早点“剁手”吧。
圣诞购物热潮给店员、送货员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Tampa Bay Times
1913年,纽约市的一家通讯社报道,各大城市都贴满了“尽早购物”的海报。渐渐地,圣诞节的购物氛围弥漫了整个12月。
1924年,“营销大师”梅西百货,又推出了一项机智的引流策略——感恩节大游行。由于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非常有限,梅西百货的花车乐队、巨型气球吸引了大量纽约市民前来观看。
短短几年时间,梅西百货的感恩节游行就吸引了高达350 万人次的观众。
在梅西百货的推动下,感恩节和购物之间也产生了渊源。
梅西百货的花车乐队、巨型气球吸引了大量纽约市民前来观看。/Wikipedia
1939年,美国正值大萧条时期,各大百货公司、零售商为卖不出货而苦苦哀愁。情急之下,他们向当时的总统罗斯福请求,能否将感恩节从11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提前到第四周的星期四(当年的感恩节在11月第五周的星期四),这样一来,圣诞销售期就能够被延长一周。
罗斯福答应了这一请求。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感恩节正式定为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这一小小的举动,无形之中推动了第一个购物节的诞生。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外出娱乐、购物活动也开始增加,也是从这时起,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感恩节的第二天请病假,为的是让自己获得一个4天的小假期轻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