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无疑是一座巍峨高山。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他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难以找出与之匹敌的全才,曾有人评价道:“苏轼就是上帝创造的一个绝版”。除了文学艺术领域外,大文豪苏轼还有一项建树,我们不应该忽视,也应该大书特书。苏轼不仅是文人,他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在多年主政地方经历中,成为一名杰出的水利专家。
主政徐州时,苏轼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河决口,淹了45个县,眼看徐州也要成为泽国。“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人心惶惶之际,苏轼发出豪迈誓言:“我在城在,决不让徐州毁于洪水!”苏轼亲赴城门,拦阻住要举家迁走的富户,然后结庐城垛上,一面督促修城筑堤,一面派人划船援救城外百姓。军民看到太守身先士卒、不辞辛苦,于是斗志大增。全城军民苦战45天,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最终战胜了洪水。
主政杭州时,苏轼筹集多方力量,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田千余顷;疏浚西湖,解决了干涸淤塞问题,重现了碧波千顷的美景。疏浚西湖过程中,他因势就便,利用淤泥在湖中筑就了一条大堤,这样不仅解决了淤泥堆放问题,还使交通更为方便。堤上植柳,堤中有桥,成就了西湖的一处美景。老百姓为了感谢他,送来猪肉、黄酒,苏轼命厨师按秘方烹制,然后慰劳筑堤了民工。由于熟肉酥而不烂,油而不腻,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至今成为一道美食。
主政颍州时,苏轼经过考察和实地测量,发现一项在建水利工程存在重大弊端,于是上书要求朝廷停止修建。原来,当时开封一带水患严重,有高官轻率提出开凿新河,把开封积水引向淮河,并且得到了朝廷批准,开始修凿起来。这是一项政绩工程,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但苏轼发现工程存在重大弊端——淮河水位比开封的还要高,如果盲目开河,势必倒流。于是,苏轼冒着政治风险,据理力争,迫使朝廷最终收回成命,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浩大工程。
此后,苏轼疏通颍州西湖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并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至今造福颍州人民。谪居惠州时,他仍然忧国忧民,闻听广州时常发生瘟疫,判断是饮水不洁所致,建议广州刺史引白云山下溪水入城。具体方法如下:在滴水岩下凿一石槽,承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顺着地势将水分引城内。这个方法得到了采纳,广州市民因此深受其惠。后来,苏轼又被贬海南,他见当地百姓以溪水做饭,很不卫生,亲自指导挖井,使百姓用上了清洁卫生的井水。
纵观苏轼一生,他所遭遇的坎坷、磨难非常深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为官四十年,大半生基本在贬谪流放中度过,“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然而,他无论身处何地,都在情牵黎民百姓,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有的至今深受其惠。此外,他以民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至今熠熠生辉,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