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象二:晚至的惠泽与戒备
古训有云:"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今年的三伏天属于"晚入伏"的年份,按照祖训的说法,这往往意味着从三伏之后直至年终,多数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
干旱自是农事不利,如果缺少良好调控,终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困扰。
然而,上天行馈虽有些吝啬,但只要我们善于调遣已有的水资源,并时刻保持警惕之心,就一定能驾驭干旱的威胁。古人的谚语只是一种总体经验之谈,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或许某些地方的雨水较为充沛,干旱的威胁并不那么严峻。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更高的科学水平,来调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非固步自封、画地自限。
同时,面对旱情也不能止步不前。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或许是开凿水渠、筑堤蓄水,或许是大规模的人工增雨,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旱。
一方有困,八方解援,只要我们通力合作、同心同德,就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正所谓:"天行有常,应之以辟则安,越之以暴则凶。"顺应自然、与天地同呼吸,就一定能化解干旱的威胁,迎来一个馥馥秋实。
异象三:处暑先行的机缘飞黄
按照古人的计算方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干支为"庚"之日,便是"出伏"之期,亦称"末伏"。这一期间长达十天,只有等到"出伏"之后,阳气方归于寂,秋意方可尽兴。
今年处暑节气比"出伏"日期更先一步到来,按照古训,这往往被视作一种不祥的前兆:"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听起来似乎有些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