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宵”所指的时间是前半夜,《周礼·司寤》:“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根据郑玄的解释,“宵”为定、昏二时。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昏”指黄昏,是晚上七点到九点;“定”指人定,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过了“宵”,才是夜半的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我们今天把“宵夜”并称,如果严格区别,“宵”应该是“夜未央”的时分。
从词源上看,“宵”与消、梢、霄、鞘、艄同源,有一种“渐渐消逝、渐渐变小”的特点,树梢也罢,云霄也罢,尖尖的刀鞘和船艄也罢,都体现出这种直观的意象。
那么,我们就清楚了“宵”的内涵——舍人曰:“宵,阳气消也。”孟康曰:“宵,化也。”
“宵”不是暗夜的骤然降临,而是光明的渐渐消逝。在这消逝的过程中,给人们的欢悦与游冶留下了短暂的空隙。
更有意思的是,“宵”往往伴随着清亮的月光。
“宵”字从月,《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聲。”许君用幽暗之意说解“宵”字,恐怕于理未安。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林义光先生的解释:“从月在宀下,小声。”
明月宵行,自有淡然的微光与人同在。
“元宵”也叫“元夕”,“夕”的字形,不正是苍穹之上的那一弯明月吗?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两种光芒的交织映衬,足以打破冥冥暗夜的压抑与枯寂,将人的情愫充分投射出来。
“元宵”二字,和上元的月色与灯火相契无间。
对古人而言,一年之中,只有这一个鱼龙光影的夜晚,只有这一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潇洒夜游——人限定在礼法之中,不是所有的光阴都有星火般的亮色。因此,这个夜晚便格外令人难忘、珍惜。
古人避开了一切和黑暗、幽深、遮蔽、压抑有关的字眼,用光的消逝与月的陪伴为元宵命名。在他们命名之思的深处,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种难喻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