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紧随其后的节气为立秋。大暑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
资料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习俗食俗
1.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2.千百年来,深知酷暑对人之侵害的古人,还总结出许多防暑办法。自魏晋以来,民间就有伏天吃面的习俗。俗传,用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汤饼吃,可以解暑热。至今,无论南方北方,还是城市乡村,都有伏天吃凉粉、凉面的习惯。用豌豆面或荞麦面,做成凉粉、凉面,煮熟后于深井水里浸泡,后拌芝麻酱、香醋、蒜泥之类,吃起来清香可口,确可解暑提神。
资料图
节气农事
这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黄”,广西等种植双季稻的地区,大暑正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之时。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季晚稻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一般在7月底以前栽完,最迟不能迟过立秋。俗语称,“七月小暑大暑连,夏收夏种要抢先,选种积肥防风涝,抢收快种保丰年”。
资料图
俗语又称,“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大暑节气,如果只是很热却不下雨,那就不是好事了。如果降雨多,粮食收成就有保障;降雨稀少,产量就会大大减少。因为大暑节气期间气温高,生长旺盛的农作物需要雨水。而降雨少,则可能出现伏旱天气,影响农作物的长势,产量降低。
关于大暑的谚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的意思是,大暑节气时如同秋天一样,不仅不热,反而还有点凉爽,那到了立秋节气后,就会出现非常炎热的天气,也就是常说的“秋扒皮”。
(来源:网络综合/文,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