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所引发的经济放缓并没有带来气候危机的缓和。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1.2摄氏度,日益逼近《巴黎协定》所设立的1.5摄氏度的升温上限。
联合国报告图片|全球温升已达1.2摄氏度,日益逼近1.5摄氏度上限
科学家认为,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摄氏度的范围内,到2030年时全球排放量应削减到比2010年水平低45%。2019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比2010年时减少了约6.2%,而70个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在2014年则上升了14.4%。
此外,2020年,国际社会也未能完成停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目标,2015-2020年间,全球平均每年损失多达1000万公顷森林。
在全球范围内,物种灭绝的风险在过去30年里增加了约10%。红色名录指数(范围在0和1之间,1表示无灭绝风险,0表示所有物种均已灭绝)从1993年的0.81下降到 2021年的0.73。
报告显示,部分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措施也受到了疫情的不利影响。
6. 未来18个月是关键
刘振民表示,总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六年后,今年的报告所反映出的实施情况令人担忧。但报告同时也突显出国际社会在面对疫情危机时所展现出来的抵御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刘振民强调,只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疫情所暴露出来的系统性不足、充分利用危机期间得来不易的政策智慧,并善用日新月异的科学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按时实现仍然触手可及。
刘振民副秘书长在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上的发言中提出了未来18个月内指引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努力的三大要素。
“首先,我们必须为所有国家的复苏创造平等的条件”,这既包括公平分享新冠疫苗和治疗方法,也包括建立全球经济复苏计划,发达国家应通过官方发展援助、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殊提款权,以及减免债务等方式,确保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实现更加具有抵御力的经济复苏。
其次,各国必须通过提供全民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教育等措施,“确保疫情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损失不会转变成为长期的能力削弱”。
第三,各国都须合理利用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全面提供清洁能源、可持续粮食系统、消除数字鸿沟,以及建成更加可持续的交通和城市,都是涉及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明智之举,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方方面面都能从中显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