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对于国庆黄金周都司空见惯,认为这个节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的,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在开国大典之际,当时的新中国的*并没有考虑“国庆”一事,也就是说,并没有要把每年的10月1日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反而是当时的政协委员马叙伦提出的,应该考虑建立国庆日,而他的提议也很快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国庆日才就此确认下来,而后的几十年中,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了新中国的国庆日。
那么,当年的马叙伦是如何考虑的?国庆日的设立过程又遇到了哪些波折,后来又有哪些改变呢?
一、马叙伦是谁?马叙伦先生,1885年4月27日出生于美丽的杭州。
这座山水如画、文化荟萃的城市见证了他早年的成长。虽然家境不富裕,但马家依然是书香门第。
马叙伦年幼时,父亲便请来了私塾老师,以期望他能成材。
马叙伦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小学韵语》和描红。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在杭州创办“养正书塾”,马叙伦进入这所学堂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陈介石老师,这位翰林出身的历史学者教给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使马叙伦受益匪浅。
马叙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受到了陈老师的启发,思想日渐进步。
一次,马叙伦与朋友在西湖游览,看到雷峰塔,不禁联想到中华民族在清政府腐败统治下的屈辱历史。
他即兴赋诗:“一击满湖烟雨破,谁家天下举杯看。”抒发了他对清廷的不满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段经历,使他进一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1909年,马叙伦的恩师陈介石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长,马叙伦受邀担任咨议局*,同时还兼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国文教师。
他忙于教学、撰写评论和咨议局的工作,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杭州的革命组织常在西湖白云庵等地集会,马叙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并与军界人士建立联系,积蓄革命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马叙伦痛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写下《闻惊》一诗,严厉斥责当时的统治者。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马叙伦与其他民主党派*坚信民主革命只能依靠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来完成。
他写诗赠给儿子马龙章,鼓励他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去,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