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跬(kuǐ):古时,脚迈一次为跬;左右脚各迈一次为步。
【译文】不一步步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汇积细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3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锲:刻。镂(lòu):雕刻。
【译文】坚持不懈,镂刻不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琢:雕刻、琢磨。道:本意指道路,引申为道理、道义。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3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礼记·中庸》
【注释】博:广泛。审:详细、周密。慎:审慎、谨慎。笃:忠实、坚定。
【译文】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3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出处】《礼记·中庸》
【译文】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有智慧的表现,努力践行就接近了具有仁爱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具有勇敢的精神。
3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出处】汉·刘向《说苑》
【注释】炳:点燃。
【译文】少年时爱好读书,像初升太阳一样鲜明;壮年时爱好读书,似正午阳光一样强烈;老年时爱好学习,如烛光一样明亮。
3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广:扩充,扩大。
【译文】不学习就不可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意志就难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注释】嬉:嬉戏,玩耍。行:行为、德行。随:随意。
【译文】学业因勤奋而精进,因嬉戏散漫而荒废;德行于深思反省而日渐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范。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处】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注释】约取:吸取精要。薄发: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译文】读书要广博,吸取应精要,学问积累要深厚,发表要尽可能少。
4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注释】纸上:指书籍。绝知:彻底弄懂。
【译文】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浅薄的,若要真正了解掌握,必须亲自去实践。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明·董其昌《画旨》
【注释】卷: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竹简上,卷起来收藏,故称书的数量为“篇”或“卷”。
【译文】作画一方面要多读书,勤读书,同时,还要多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42、重积德,则无不克。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克:战胜,攻取。
【译文】只要重视积德积善,就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43、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
【注释】孤:单独,孤单。
【译文】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民生相应,同气相求”之人与之为伴,即“得道多助”。
4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出处】《论语·述而》
【注释】志:记住,记忆。据:依据,根据。游:游学,修习。艺:全面修养。一说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牢记做人的准则;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依据仁义德行要求;修习多种技艺。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道:道义、人道。引申为德政、仁政。
【译文】施行仁政、坚持道义者,必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一定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46、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守望:防守与伺望,指防盗防灾。持:扶持,扶助。
【译文】出入相互敬爱,守望相互帮助,疾病相互扶持,如此,百姓间就会和睦相处。
4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圣心:指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备:具有、具备。
【译文】积善成德,就可以达到“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的道德境界。
48、富润屋,德润身。
【出处】《礼记·大学》
【注释】富:财富。润:滋润、润泽。
【译文】财富可以美饰房屋,美德却能润泽身心。
49、积德之家,必无灾殃。
【出处】汉·陆贾《新语·怀虑》
【注释】殃:祸害。
【译文】多行仁德之家庭,必定没有灾害祸患。
50、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出处】汉·王充《论衡》
【注释】怀远:胸怀远大。
【译文】品德不高尚,难以做到胸襟开阔;知识浅薄,难有远见卓识。
51、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出处】晋·傅玄《正心篇》
【注释】尚:崇尚。莫:代词,表示没有什么或没有谁。
【译文】成就道德,其根本在于保持善良之心;心正,然后人品行为才能端正。
52、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第二》
【注释】惟:只有,惟独。服:敬佩,佩服。
【译文】只有办事贤明公道,仁德高尚,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高尚的人品是处世之道,立身之本。
53、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注释】士:(1)成年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对人的尊称。行:品行。
【译文】人的品行有多种,德行应是第一位的。
5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注释】患:忧虑。尊:高贵,尊贵。崇:高。
【译文】不怕没有显赫的地位,就怕德行不高。
55、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记一》
【注释】帅:统帅,主导。
【译文】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灵魂。
56、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出处】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译文】道德风范一旦建立,自身素养就会提高,推己及人,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会随之而来。
57、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临:面临,对待。庄:庄重、严肃。不能:没有才能。
【译文】人与人之间庄重诚恳,则会互敬互爱;上慈下孝,则会忠诚以待;举贤任能,教诲不能,就会相互劝勉,以善为尚,蔚然成风。
58、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出处】汉·班固《汉书·韦贤传》
【注释】籝(yíng)箱笼一类的器具。
【译文】留给子孙万贯家产,不如教给他立身处世的本领。
59、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出处】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译文】如果父亲不慈爱,那么儿子也不会孝顺;兄长不友善,那么做弟弟的也不会对他恭敬。
60、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道:途径,方法。
【译文】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关爱子女,就会贻害无穷。
61、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令:美、美好。鲜(xiǎn)矣仁:即“鲜仁矣”,倒装加强语气。鲜:少。
【译文】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人,缺少仁德,其人品必不高。
62、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礼:儒家的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与人之间长幼、贵贱、尊卑的一种秩序。和:儒家的哲学思想概念之一,有“和顺、恰到好处”之意。
【译文】礼的运用,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最为可贵。“礼用贵和”原则,在古代深为贤明君主所推崇。
6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注释】敬人:恭敬待人。恒:常常,经常。
【译文】仁礼是双向的。仁者爱人,爱人者,人们也常常关爱他;礼者敬人,敬人者,人们也会常常尊敬他。
64、摩顶放踵利于天下,为之。
【出处】《孟子·尽心上》
【注释】摩:通“磨”,摩擦。放(fàng):至。踵(zhǒng):脚后跟,也泛指脚。
【译文】哪怕是从头到脚都磨伤,只要有利于天下,就一定去做!
6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老:前一个“老”为动词,敬重;后两个“老”字为名词,指老人。幼:用法同“老”。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及到所有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并推及到所有人的子女。
66、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出处】《孟子·告子上》
【注释】乐:喜欢,乐于。
【译文】立身处世应有仁爱、正义、忠诚、守信的道德品行,并能乐于不倦地为社会做好事。
67、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出处】《礼记·表记》
【注释】知贤:识别有才德的人。政:执政,当政。
【译文】仁义之人莫过于关爱他人;智慧之人莫过于知人识人;当政者莫过于为官贤明。
68、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出处】《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仁者的境界是“浑然与物同体”,无物我、内外、主客之分隔。
69、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出处】《左传·昭公八年》
【注释】信:真实,诚实。征:验证,证明。
【译文】君子说话讲究真实有据,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7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处】《老子·八十一章》
【注释】美言:巧言。
【译文】真话实话往往质朴无华;巧言悦耳动听,但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