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三省(xǐng):再三反省和警策自己。三,一般泛指多次。忠:指办事尽心竭力。传:传授。习:温习,复习。
【译文】曾子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是否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不欺;对老师教授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是否复习或实践过。
7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可:可行。
【译文】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立身处世!
7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
【注释】精诚:真诚。加:达到。
【译文】诚心所至,感天动地,金石为之开裂。
74、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出处】宋·苏轼《道德》
【注释】至:极,最。
【译文】诚信和仁爱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7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处】《周易·益卦·象传》
【注释】迁:从善而移。
【译文】君子见善而学习,有过则改正。
76、满招损,谦受益。
【出处】《尚书·大禹谟》
【注释】《大禹谟》:《书经》中的一篇,记述舜帝与大臣夏禹、伯益和皋陶(gāo yáo)讨论政务的见解,并赞扬帝尧的文治武功。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谨慎会带来益处。
7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尚书·旅獒》
【注释】矜(jīn):持重、慎重。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仞,一说七尺。篑(kuì):盛土的竹筐。獒:大犬。狗身高四尺以上叫獒。
【译文】如果在言行小节上不能慎重以待,最终会给大德造成损害。正如完成一项事业,须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7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处】《论语·颜渊》
【注释】礼:孔子思想中的一种。
【译文】孔子回答颜渊如何实行仁德时,提出视、听、言、动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的基本准则,言行举止保有一种理性的克制力。
7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注释】思齐:思与之齐。希望向他看齐。
【译文】看见贤良的人,便考虑怎样向他看齐;看到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8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注释】欲:本义是贪求,想要得到。施:施加,强加于。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81、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
【注释】迁:转移。贰:此处有“再次”或“重复”的意思。
【译文】从不把怒气无故地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
8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处】《论语·子罕》
【译文】聪慧明理的人不致疑惑;仁爱仁德的人没有忧愁;真正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译文】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译文】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使人萎靡颓废。
8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
【译文】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腐化堕落,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8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注释】穷:穷困,不得志。达:显达、得志。兼:同时。
【译文】有德之人,不得志时洁身自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一旦得志,则推行其道,使天下人广被恩泽。
87、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注释】太山:即泰山。让:推辞。
【译文】泰山不舍弃每块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这样深广。
8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注释】苟:如果。新:指修旧更新。
【译文】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8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劝告人们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规劝。
9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临:面对。渊:深水潭。羡:思慕。
【译文】站在潭边希望得到鱼,不如回去准备织网捕捞。
91、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注释】过:错误。长:滋长,助长。
【译文】罪恶不可以积累,错误不能让它滋长。
92、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出处】宋·欧阳修《答李诩书》
【译文】人是会变化的。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磨练、修养,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9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身。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
【译文】栽种树木一定要培固其根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言行。
94、君子以俭德避难。
【出处】《周易·否》
【注释】辟:同“避”,避免。
【译文】君子以俭约的品德消除灾患,躲避祸难。
9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注释】共:读作“洪”,大的意思,指大德。
【译文】俭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浪费是最大的恶行。
9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注释】淫佚:纵欲放荡。佚:同“逸”。
【译文】勤俭节约国家就会昌盛;骄奢淫逸,国家就会败亡。
9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逸豫:安逸享乐。
【译文】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葬送自己的生命。
9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由简朴变为奢侈容易,而由奢侈变为简朴却很困难。
9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注释】恒念:经常想到。半丝半缕(lǚ):即“半丝半线”,极言物件之细小。物力:物产、资财。维: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译文】此句讲勤俭节约,劝人常思农事之艰难,物力得来之不易。
100、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
【译文】勤奋能弥补人的天性愚笨,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操守。
10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注释】攻:雕琢、磨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砺美玉。
10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注释】倚:依附。伏:藏匿,隐蔽。
【译文】世间的福与祸,成与败,强与弱等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10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论语·阳货》
【注释】性:本性、禀性。习:学习、习染。
【译文】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十分相似的,只因社会环境的习染,才产生了善恶、智愚、贤与不肖的种种区别。
104、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注释】毫厘:极言微小。缪:通“谬”,错误。千里:喻极大。
【译文】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开端要慎重,倘若起始有细小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偏离既定目标,酿成大错。
105、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出处】《礼记·中庸》
【注释】敦厚:忠诚厚道。崇:重视,崇尚。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忠诚厚道的人崇尚礼仪。
10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出处】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译文】欲得其利,先观其弊;欲得其成,先虑其败。告诫人们无论任何言行都要考虑因果,瞻前顾后,不能顾此失彼。
10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译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比喻做事情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方能成功。
10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卦》
【注释】健:刚强劲捷,指天体运行不息,充满生机与活力。
【译文】大自然的运行周而复始,刚劲强健。君子也应从中获得启迪,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10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处】《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一生苦苦追索,学有未得,则发愤忘食;学有所得,则自得其乐,以致乐以忘忧;学到深时,达到忘我境地,竟不知老之将至。充分反映了孔子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忘我精神。
11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唐·刘禹锡《浪淘沙》
【注释】漉(lù):滤。
【译文】要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痛下苦功,付出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