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求富贵以道得之是什么意思,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怎么理解知乎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7-28 03:06:32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儒家只谈仁义,不谈金钱财富,甚至是鄙视金钱财富的。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儒家经典《论语》对富贵贫贱的一些论述。

(一)

《论语·述而篇》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思是说,如果有富贵的机会,只要合乎道义,哪怕是去为别人赶马车,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合乎道义,那我宁愿安贫乐道,做我喜欢做的事。可见,孔子并不是排斥富贵,只要有合乎道义的富贵的机会,孔子是愿意积极争取的,哪怕是去赶马车这种下等的事情,也愿意做。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就是在不做违法犯罪、违背公德的事情这个大前提下,发财致富,都是值得鼓励的。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意思是,富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是不走正道得到,我不会要;贫贱,是人们都厌恶的,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去除,我宁愿固守贫贱。

《论语·述而篇》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糙的食物、喝水,把头枕在胳膊上睡觉,快乐就在其中,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跟浮云一样,与我无关。

(二)

贫穷与富贵,是是现实社会中的两种状态。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孔子也知道人性的弱点是,“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篇》。

在《论语.学而篇》,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孔子这样一个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是,子贡问:老师,如果贫穷而不谄媚巴结别人,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算是可以了吧。孔子回答说:算是可以了,不过,还可以做得更好,达到更高的境界,比如贫穷而依然保持快乐生活,富贵而待人谦和有礼。子贡说:这就是诗经上说的,不断地打磨雕琢,好的还有追求更好,是这样吗? 孔子表扬子贡说:子贡啊,告诉了你一个道理,你能领悟到另一个道理,真实个聪明的好学生。

(三)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求,在鲁国的季氏手下做官。季氏已经非常富有了,但是冉求还在帮季氏敛财,贪得无厌,搞得民不聊生。孔子很生气,公开喊话,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大家可以敲锣打鼓批判他、攻击他。”《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因为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尽可能地把恩惠施加给百姓,救济受苦受难的民众;自己过得好,也要想到带领民众过得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现在年岁不好,王室日常开支不够用,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把税率减到十分之一。” 哀公说:“收十分之二的税都不够用,十分之一怎么行?” 有若说:“百姓富足,你作为国君能不富足?如果百姓生活不下去,或死或逃,作为国君你又如何能长久地富足?”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

有若的回答,体现了儒家的以民为本,藏富于民的思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