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画像
- 《削藩策》激化诸侯王与朝廷矛盾
本来吧,如果一直按照贾谊这个《治安策》的建议去执行的话,诸侯虽然不高兴,但是却没有理由去反驳,保不准就能慢慢的完成“削藩”的目的。
但是呢,自从公元前180年,汉景帝继位之后,这汉景帝刘启的性格跟汉文帝可以说是截然相反,风风火火的一点都不低调,说风就是雨,凡事都喜欢速战速决,再加上又曾因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被他误*,与吴王结下了梁子。
故而,在晁错提出《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请求汉景帝刘启“快刀斩乱麻”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去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时候,汉景帝想都不想就给同意了。
可谁知,这一下直接就彻底激怒了七国的诸侯王,本身汉文帝那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就已经让这些诸侯王很是不高兴了,但是奈何找不到借口,所以一直都暗中隐忍,按兵不动。
因此,汉景帝这一招,无异于在已经快要烧开的水中突然加了一把滚烫的“热油”,直接就把这些诸侯王给刺激的直跳脚,当即就在吴王刘濞的带头牵动下,爆发了“七王之乱”,七国诸侯王联合起来凑了三十万大军不说,还勾结匈奴里应外合,直奔西汉未央宫而去。
虽然,后来在西汉朝廷的拼死抵抗下,这场“七王之乱”以失败而告终,七王尽废,西汉朝廷的中央集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西汉的诸侯王虽然没有了,却还有着众多的诸侯,即使还没成什么气候,可谁知道会不会是个“隐患”呢?
汉武帝雕像
再来聊聊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 颁布《推恩令》原因
故而,继汉景帝之后,于公元前141年登基称帝的汉武帝刘彻,在该怎么解决前朝祖传下来的这些诸侯问题上,依旧是让他想的头痛不已。
贾谊的《治安策》虽说有效果吧,但是成效太慢了,面对数量远多于诸侯王的“诸侯”,其成效只会更加的缓慢,至于晁错的《削藩策》又太过于激进,万一一个不小心玩脱了,岂不又是一个“七王之乱”?
主父偃画像
- 颁布《推恩令》过程
直到公元前127年,据《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的记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意思就是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所上书提议的“推恩令”,在贾谊《治安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把原本由长子或者长孙继承封地的传统,改成了由长子长孙继承诸侯国王位。
然后,剩下的其余庶子,也可以在诸侯国内封侯,而且还不受原诸侯国的管辖,有着独立自主的管辖权,至于封地嘛,当然是在长子长孙的封地基础上加以分割了。
同时,在这些封地的归属权上,汉武帝也在根本上进行了改革,将原本只是名义上君臣关系的诸侯重新汇编到了西汉的“郡县制”上面,由长子继承的比较大的封地,就是“郡”,至于那些封地比较小的庶子的封地,就是“县”,以制度治理诸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辖范围。
汉武帝刘彻剧照
- 颁布《推恩令》结果
也就是说,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在贾谊“温水煮青蛙”般的《治安策》基础上,把这些诸侯的封地分割的更加碎片化,更加的方便管理。
到了最后,西汉最大的诸侯国也不过“十余城”而已,远远比不上最初的百余座城池那般庞大,即使再出现诸侯造反的情况,朝廷也可以很轻松的就解决,彻底杜绝了类似“七王之乱”事件的再次发生。
就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仁政”的手段,轻轻松松的就解决了困扰西汉几代人的“诸侯”难题。
东汉史学家班固更是在《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的文治大加赞扬:“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无独有偶,“司马光”也曾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欣赏有加:“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足以证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必是有他的深谋远虑在里面,为西汉的强盛埋下了一个很旺盛的“种子”;同时,也为他后世的“汉武大帝”之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