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留别诗。
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诗人51岁,由长安外放杭州,担任杭州刺史。其遭遇与韩愈相似,不过韩愈远贬广东,故而结尾处有“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观。而白居易则属外放,境遇比韩愈好太多,故而结尾有“心安是归处”的乐观。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首联对仗工整,借用了韩愈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写法。早上,刚在紫禁城上奏章归来;晚上,就被从长安城东门外放出去了。51岁的诗人,跟韩愈一样,依然很耿直,不肯溜须拍马,保持独立人格。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颔联是说,不要再去谈城东小路上的事,此行要去的地方是江南的杭州。这是交代此行的目的地是江南杭州。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颈联是说,车马备齐,扬起鞭子,上路远行。挥一挥手,告别亲人,告别故友。这是写离别的场景。诗人即将远去,与亲朋好友依依惜别。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尾联是说,“我”生来就没有固定的处所,内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这是写离别的心境。也是整首诗最了不起的句子,化离别的悲痛转而豁达乐观。只要此心安处,哪里都是故乡,又何必为了离乡而伤感呢?
苏东坡对于“心安是归处”大为赞赏,直接化用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中,“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大才子人生尚且如此曲折无常,又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不管未来怎样,不必太强求,也不必想太多,生命本无常,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就好。心安,就是生命中很美好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