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意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02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意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03 缘觉:通过领悟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者。
04 声闻:听闻佛说四谛法而悟道者。
05 阿罗汉:梵语,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06 菩提:意为觉或道,即觉悟所证的智慧。
07 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08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09 一切智智:佛的智慧,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的超智慧。
10 一切有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
11 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之人。
12 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 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
14 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17 三乘与五乘:
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18 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
19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又称三无漏学)。
20 三身: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
21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23 三障与三慧: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 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宝。
27-28 大乘与小乘:
大乘: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小乘: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 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30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31-46 四大至五眼: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德:常、乐、我、净。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五戒:不*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欲:财、色、名、食、睡。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62 五盖至六难:
五盖: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六根与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根;色、声、香、味、触、法尘。
六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湿、化四类众生。
六难: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
63-85 西方三圣至拥护佛法国王: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光、无量寿,亦称无量寿佛。
僧伽:意为“和合众”,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达摩:意为“法”,指佛法之法,即经典。
涅槃:圆寂、寂灭或不生不灭之义。
无为法与有为法:无为法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无因缘造作;有为法是因缘造作的世间法。
无学与无学果: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
佛陀十大弟子: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
发菩提心:需深心、悲心、直心。
卫塞日:月圆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此日。
佛教旗:根据佛陀成道时放出的六种色光制成。
佛陀诞辰:西元前六二三年降生,前五八八年成道,前五四三年涅槃。
菩提树与沙罗树:菩提树下证悟,沙罗双树间涅槃。
灵鹫山与讲经道场:王舍城竹林精舍、舍卫城祇园精舍。
那烂陀: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学,玄奘留学地。
玄奘与法显:唐代与东晋的著名法师,前往印度取经。
印度传法法师:摄摩腾和竺法兰。
拥护佛法国王:如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育王等。
86-99 南北佛教至中国译佛经:
南北佛教:北传佛教为大乘,南传佛教为小乘或原始佛教。
大乘与小乘区域:分别在中国、蒙古等地与锡兰、缅甸等地。
黄衣与莲花:象征智慧与中道、清净。
惠能与天台宗:唐代禅宗六祖与天台宗五时说法。
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十宗。
藏经与研究原因:佛教三藏典籍集成,经藏为根本典籍。
三藏十二部: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分类。
十二部经偈:七言四句偈概述十二部经。
中国译佛经:始于东汉明帝,现存四十二章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