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佛教以其信奉今生行善求得来世幸福的教条深受民众的尊崇。
唐朝也不例外,唐朝统治者历来推行佛教,有过多次国家级迎佛骨的行为,唐朝时期的寺院和僧人数量也不断猛增,香火和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在此基础之上,唐朝人对寺院也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尤其是读书人,更是对寺庙有着一种执念。他们在寺庙中求能够实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总之在他们的观念里,就是遇事不决去寺庙。那么,为何唐朝的读书人对寺院有着如此深厚的情谊呢?
1.求姻缘:或许,你需要到寺院来一场艳遇
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妖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寺庙,如书生宁采臣,就是因为借宿在兰若寺才与聂小倩相识,留下了一段佳话。由此可见,寺院一直都是爱情的萌芽场所。如果将历史的时针拨到唐朝,也会发现在唐朝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和话本中,也有不少书生与姑娘在寺庙当中结缘从而产生爱情的记载。
如唐传奇《莺莺传》中男女主之所以能够相识,也是因为女主崔莺莺借宿在寺院当中,偶遇了同样居住在普救寺的张生,他们才暗生情愫;再如《广异记》中,李元平与红衣女郎有着累世的姻缘,约定在寺院中相会,一诉相思之苦。
尽管故事传闻不可尽信,但是适合谈情说爱的场所那么多,为何人们却偏偏喜欢选择寺院作为读书人与姑娘结缘的场所呢?
或许寺院是较大概率碰见真爱的场所吧,由此可见读书人对寺院的偏爱,也能够看出寺院确实有其神奇之处,因此,唐朝的读书人只要是求姻缘,大多都会前往寺院,没准在这里,就会有一场艳遇了。
2.问前程:天意 人为,你不想成功都不行!
唐朝读书人之所以喜欢去寺院问前程,一来是信仰问题,确实有些人信仰佛教,希望能够心想事成,所以不管是姻缘还是前程,都乐于去寺院求佛。
同样,历史上也不乏一些读书人通过求佛最后真的得以高中的记载,如《太平广记》中就有李林甫曾经被和尚预言能够当上宰相,李泌也曾经被预言能当10年的宰相,这些人都是在位时被预言且最后都被预言成功的典型例子。
二来在于寺院一直都是僧人清修之地,能够提供较好的环境让书生读书复习,前文所述的李泌,就曾经在衡岳寺苦读过,在如此天意和人为的双重保障之下,自然能够使书生们一举中第,收获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
通过以上的举例和描写,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读书人确实有着别的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寺院情结,那么究其原因,这一情结又是缘何而来呢?
1. 唐朝读书人对寺院的深厚情感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
唐朝的时代背景在于对佛教的尊崇。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经历着本土化的过程,在南北朝时期,又有大量外来佛学经典传入中国,受到地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佛学门派,隋朝时期的佛教正是在吸收这些外来经典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隋朝皇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又重新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在思想上也实现了南北佛教的融合,这一历史背景为佛教在唐朝出现繁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一到了唐朝,佛教就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就连皇帝也对其大加推崇,再加上唐朝本就足够傲视世界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国力,形成了开放包容且多元的文化格局。许多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也有许多文化被源源不断地输出外国,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