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庙求姻缘怎么说,去寺庙求姻缘具体怎么求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5-03-20 14:35:25

佛教在唐朝的盛行表现在寺院和僧人数量的剧增,就连文成公主入藏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佛经,武则天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寺院。

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唐代时期的寺院遍地开花,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比较“时髦”的一个场所,因此,读书人、商人、官员、百姓等各种社会群体也就喜欢前往寺院上香,他们各有所求,每天人来人往,自然就为许多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此不仅仅是读书人喜欢寺院,还有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也经常前往寺院。

2. 与佛教本身特质有关

佛教是在汉朝传入中国的,在此之前还有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有着众多坚实的用户群体,但是佛教却能够迅速地被当时的大众所接受,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信仰。

佛教所追求的是通过今生的行善来求得来世的幸福,超越今生的苦难、斩去烦恼,最后得以解脱。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天下大乱,百姓颠沛流离之时,因此佛教以其教义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信徒。

而信奉佛教的寺院不仅是这样宣传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魏晋时期,寺院就收留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还多次通过布施粥饭,广施善行,这一传统后来也一直延续了下去。

去寺庙求姻缘怎么说,去寺庙求姻缘具体怎么求(5)

唐朝时期的寺院也一直承担着收留老弱妇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责任,再加之寺院中的和尚修行讲究清净,这一清净的环境也为读书人能够静心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一条件也正是许多读书人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唐朝时期很多读书人都会前往寺院清净苦读,以求来日中举。并且,佛教以其特性,能够对一些焦虑、压力大的读书人提供心灵上的抚慰,使之得以平心静气,继续复习。

除此之外,正是因为唐朝寺院能够收留需要帮助的人,女性作为那个时代的弱者也经常会借宿寺院,这样一来,读书人认识女子的几率大大提高,加之寺院干净整洁,为谈恋爱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读书人既能够在寺院读书,运气好的话还能够谈一场恋爱,这样的好事,难怪读书人会经常往寺院跑了。

去寺庙求姻缘怎么说,去寺庙求姻缘具体怎么求(6)

3.寺院中会出现的人物群体,都为读书人的未来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寺院中可不是只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僧人,实际上,唐朝的寺院中从来不乏知识渊博的才学之辈,如诗僧、画僧等,读书人在此学习,不仅能够收获安静的读书环境,还能够经常请教这些“大佬”,或者与之切磋,长此以往,文化水平自然突飞猛进,这可是堪比场外援助的“经验加成”啊

这还不算,我们前文所提到了,寺院是个能够适应社会各个群体不同需求的“许愿池”,因此有些官员也经常前往。如果能够结识一些达官贵人,那么往后在仕途上或许会更加顺畅一些。

因此,对于在寺院复习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比寻常考生多了一些未来的可能性,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也有概率得到贵人的扶持,这样两点原因,就足够读书人动身前往寺院了。

去寺庙求姻缘怎么说,去寺庙求姻缘具体怎么求(7)

4.雁塔下题名的传统使得读书人都对寺院怀有敬畏之心

白居易有诗“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这句诗说的就是唐朝时期科举中第的进士们前往慈恩塔下题名的传统。雁塔又名慈恩塔,传说玄奘大师在回国之后便在慈恩寺中整理自己带回来的佛经,在此期间他设计了雁塔,用来储存佛经。

唐中宗年间,有一位考生考取了进士之后,春风得意地在长安闲逛,他来到雁塔,一时兴起便将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上面,没想到这一行为引得其他同为新进进士的效仿,后来,凡是新考中进士的考生都前往雁塔下面题名,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一传统。

因此,能够在雁塔下面题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终唐一朝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梦想。而雁塔设立的初衷还是佛教,因此,读书人将自己对前程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寺院中的问卜和清修之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寺院的敬畏之心。

去寺庙求姻缘怎么说,去寺庙求姻缘具体怎么求(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