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5-03-20 20:34:39

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是唐末战乱时期的代表作,以冷峻的笔触揭露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己亥岁二首》全文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1)

其二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2)

诗题“己亥岁”对应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正值唐末黄巢起义与藩镇混战的高峰期。 长江中下游(“泽国”)是战场核心,百姓饱受战火摧残,诗中“沧江”(长江)被鲜血染红的景象,正是当时惨状的写照。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3)

逐首解析

其一:批判战争的代价

1. “泽国江山入战图”

- 意象:本应富庶的水乡(泽国)沦为战场(战图),暗示和平被彻底打破。

2. “生民何计乐樵苏”

- 民生疾苦:百姓连砍柴割草(樵苏)的平凡生计都无法维持,讽刺战乱对底层生活的毁灭。

3. “一将功成万骨枯”

- 警世名句:将领封侯的荣耀,建立在无数士兵与平民的白骨之上,直指权力与死亡的荒诞关联。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4)

其二:神鬼同悲的战争惨景

1. “传闻一战百神愁”

- 超现实笔法:连神明都为战争哀愁,凸显人间惨剧已触怒天地。

2. “两岸强兵过未休”

- 画面感:军队在长江两岸无止境地厮*,呼应“未休”二字,展现战争的连绵不绝。

3. “沧江长共血争流”

- 自然反讽:本应清澈的江水与鲜血混杂奔流,以自然景象控诉人类暴行。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5)

两首诗的共通主题

1. 反战思想:

- 否定“功业”的正义性,揭露战争本质是权力者对生命的掠夺。

- 通过“万骨枯”“血争流”等意象,将抽象苦难具象化,引发共情。

2. 平民视角:

- 不歌颂帝王将相,而是聚焦普通人的绝望,如“生民何计”“百神愁”。

3. 历史隐喻:

- 唐末乱世实为封建制度积弊的爆发,诗中暗含对统治阶层的批判。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译文(6)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将军的“功成”与百姓的“骨枯”、江水的“无事”与鲜血的“争流”形成尖锐反差。

- 以小见大:通过局部战场景象(如樵苏、沧江)折射天下动荡,避免空洞说教。

- 冷峻语言:不带主观情绪,仅以白描呈现事实,反而更具震撼力。

这两首诗不仅是唐末社会的缩影,更是跨越时空的人性之问,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