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少年
科学领航者的上海故事
他们是领航者,他们是明星,他们追梦数十载,他们依旧少年。
王振义、闻玉梅、叶叔华、汪品先……校园里的一群孩子念到这些名字,眼中放着光彩——当科学家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我们释然:因为这是中国市民科学素养最高的一座城市;我们欣然:科学与少年,这就是上海软实力之所在。
少年有梦、少年追风。科学大师结缘上海,在黄浦江畔学习、工作、生活,造梦、追梦、圆梦,一头青丝成白发,踏遍申城人未老。在高校讲台、在实验室、在社区场馆,依然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依然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科学大师堪称国宝,让我们赶紧为这些高龄少年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收集他们成就史料、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为这座城市、为孩子们留一份科创珍档。新民晚报与上海市科协联手,推出“依旧少年——科学领航者的上海故事”融媒体项目,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永远充满好奇、永远乐于探究、永远不改初衷的少年之心。
科学领航者
王振义
,时长01:52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在上海市中心,有几条平淡幽静的小马路。走过马当路来到淡水路,沿着建国路拐进思南路,就看到了瑞金医院的东南角门。77年前,大学毕业进入此门,从实习医生做起,这短短的几百米,王振义院士来来回回走了近一个世纪,平平淡淡,却不平凡。每周四上午,年已97的他依然会经过这条路,来到瑞金医院门诊大楼参加血液科全组参与的疑难病症研讨。
沿途,有他读书启蒙的小学——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收获了毕生专业与挚爱的菁菁校园——震旦医学院,以及奋斗至今的工作岗位——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沿途,他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解放初期到文革、改革开放,从新中国成立到建党100周年。沿途,他只做过两件事,求知、行医。
这条宛转“悠长”的小路,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扁担,挑起了王振义一生的得意与失意,成功与挫折、为医为学、创新探索。
医者心
“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类”,“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在王振义的书桌上,珍藏着一份“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宣誓词”。说是珍藏,版本极普通,是他自己打印在一张A4纸上,这两句话手动加黑;实属珍档,在王振义心中,半个多世纪前走出大学校园时留下的誓言,字字不忘,句句落实。
“请坐起身来,让我听听,好吗?”周四上午8点多,身着白大褂的王振义院士已经来到瑞金医院门诊大楼18楼的病房里。他从口袋里拿出听诊器,听筒在手心里捂热了,才轻轻放在病人后背上。只见他一边凝神静气地听着,一边低头凝视着手表指针,然后叮嘱病人慢慢躺下。他俯下身,双手相叠按压患者左上腹部,扪叩腹部三角区,又仔细摸了摸病人肚子,做出一个和主治医生不太一样的判断。
“这位病人脾脏有点肿大,在你们提供给我的资料中没有提及。”检查完毕,王振义院士习惯性地给病人整理好衣襟,拉过被子盖住病人的肚子,微笑着与病人坦诚相见,“真对不起,我们还没有治好你的病。你的病十分特殊,我们在努力。谢谢你给我看病的机会,让我们医生可以学习,可以进步。”
王振义(中)与患者交谈
查完房回到会议室,里面早已坐满了三四十位中青年医生,血研所大大小小的主治医生都来了。王振义坐在其中,脸色红润,完全看不出是位超高龄长者。他安安静静地听着不同研究方向的临床医生作报告,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一笔,偶尔还会坦率地提出一些疑问,“你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诊断前面加上考虑呢?”在他看来,诊断是诊治环节中每一位医生依据自己专业下的判断,临床医生再依据各科室的检查诊断,作出研判。“医生水平有限或者检查条件受限,诊断错了,可以改正。”他觉得,医生出具的诊断书上,应该去掉“考虑”二字,“这不是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每位医生都含糊其辞,最终让病人怎么办呢?”
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报告人王振义。他打开PPT,用激光笔指点着每一页上五颜六色的表格、数据和分析,逐页阐述自己的观点。每当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论点时,他一定会强调引文的出处、时间和作者的学术背景等等。“真难想象,这么专业的PPT和综述,是一位近百岁老人做的”,“里面都是《细胞》《自然》杂志上近两年的文献,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呢”,“王院士,你给病例提供的诊治思路,正是我们昨天半夜根据最新检查报告想到的,今早还没来得及和您说,您就想到啦!”......听完王振义的研究报告,临床医生们兴奋不已,纷纷敞开话匣子,交流起被激活的创新思路。一场老中青三代医生思想碰撞的“头脑风暴”彻底点燃了。
每周的“头脑风暴”,在王振义心目中是一场“开卷考试”,为它做准备,是近30年来老人家坚持做的最快乐的事。为了准备好每一场“开卷考试”,王振义要在书房里忙碌上整整一个星期。在老人家不到10平方米的书房里,两台40英寸的超宽屏幕电脑,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王老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还以为这是IT工程师的居家操作台呢。
“我目前可以做的工作,就是督促自己多看一些最新的文献,综合一些新的理论知识,给临床医生和疑难杂症开拓思路,活跃创新。”王振义喜欢常看自己的脚,当别人以为是“路在脚下”时,他会幽默一笑,“这个脚是不错的,叫知足长乐。”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点什么要求呢,就是想使得我的表达更好一些,使得我讲的内容更符合大家的要求,更有些新知、有实际的效果。”至于“开卷考试”做到什么时候,王振义没空去想,“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我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面,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