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途”变“险途”,剧团逆境求生存
早在清代光绪年间,资中木偶戏就颇为兴盛。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资中木偶逐渐形成以中型杖头木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并举的戏种,呈现出形体上优美逼真、操纵上轻便灵活、表现上形神兼备、特技上变幻多端的艺术特色。
胡海是剧团现任团长。早在1986年,爱好文艺的胡海经过重重考核,成为剧团一员。从学徒,到演员,再到团长,他见证了剧团的兴盛与坎坷。他刚进团的时候,木偶戏依然很流行,“剧团演到哪儿,哪儿的老百姓就高兴得炸开了锅。”
后来,随着各式各样的现代歌舞表演进入大众的视野,木偶戏的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少,当初和胡海一起进入剧团的学员也陆续离开,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人坚守至今。“2005年是剧团最艰难的时候。”胡海说,那时,剧团共有23个职工,但是有10多人已经退休,剩下的11人中只有4人能参加演出,一度面临解散的危险。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接任团长。传统表演艺术如何获得生存的土壤?胡海苦苦思索,到处“取经”,认为木偶戏在传承老技艺的基础上,要走创新之路,还应走向市场。演员少,没法演大戏,胡海就带着队伍去小剧场搞小演出,支撑整个剧团“活”下来。
善“舞”长绸,木偶海外展风采
2007年3月,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古老的剧种迎来了春天。”2008年,胡海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招收了16名合同制学员,以改变剧团青黄不接的状况。在2011年和2013年,又分别招收了10名青年学员,并送往成都、上海、西安等地的艺术院校接受系统培养。目前,这批青年演员已成为传承资中木偶艺术的生力军。
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周昱汝,刚进剧团的时候,托举木偶连几分钟都坚持不了。不过,倔强的她从未想过放弃,一遍一遍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有一次,她举了快一个小时,手、胳膊都木了,还在咬牙坚持。旁边的师兄心疼地呵斥说:“快放下来,你这样肌肉会受伤的。”
真正让周昱汝找到自信,是在接触木偶长绸之后。负责教舞木偶长绸的夏老师对学员们说,“水袖‘舞’好了,木偶基本功也就扎实了。”这番话,让周昱汝如醍醐灌顶,别人午睡的时候,她一个人在排练场练习,甚至连晚上睡觉都在琢磨一招一式。“‘舞’水袖靠的是一股巧劲儿。”凭借着勤奋刻苦、虚心好学,周昱汝成为学员中最快学会木偶长绸的。
或许正是这股子拼劲儿,让周昱汝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2016年1月,周昱汝受省文化厅之邀出访迪拜,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二十届世界传统文化节”上,一展百年非遗资中木偶戏的风采。
大胆求变,“特技”表演很新鲜
对于资中县木偶剧团来说,要想留住观众,就要不断地创新表演方式,增加表演难度,带给观众新鲜感。
早在10多年前,胡海就大胆决定,撤掉木偶戏用于遮挡的帘幕,让演员和木偶同时出现在观众眼前。之后,剧团求变、求新的脚步从未止步,先后创排了木偶“杂技”“变脸”“吐火”“写字”等表演。“杂技”表演时,木偶头顶坛子,坛子能在头上转圈,还可以将坛底、坛肚轮番顶在头上,甚至能像真人一样进行骑自行车表演。
剧团在重新排演经典剧目时,还为木偶精心设计了“特技”表演。比如,在《沙家浜》选段《智斗》中,刁德一的嘴唇能灵活张合,鼻孔里能喷出吸烟时的浓烟,从而显露出内心的阴险、诡谲。还有阿庆嫂,能抹桌、倒茶、递烟、点火、递脸色,从而展现出她的机智、沉着、勇敢性格。还有在《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追打白骨精,木偶不但能出其不意地从观众背后飞回舞台,白骨精在被追赶中,还能变身、变脸。
“如何让木偶演出更有趣?”精通各种木偶“特技”的青年演员林昆,曾多次在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上获奖,但是他依然在探索更加新颖的木偶表演形式。他告诉记者,此前在峨眉山表演期间,跟当地演员学会了手影舞,目前,他正在尝试将手影舞的元素加入到木偶的表演里。“我把这个表演取名我《我的偶 我的魂》,与之前的表演不同,这次会在舞台上加上一块白色的幕布,用来展示手影。”林昆说。
送戏到基层,每年平均演出400场
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14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增加70%,资中县木偶剧团逐步发展为全国偶艺界屈指可数的一流县级剧团。胡海介绍,自剧团开展送文化下乡,年均演出场次达400余场,观众人数达40万人次。
为了让老百姓能看上戏,看好戏,演员们经常是早上5点钟就起床,有时一天连演三四场,十几个小时不卸妆。“因为人手有限,大家既是演员又是司机还是搬运工,有的农村没有通公路,演员们不得不抬着上百斤重的木偶和机柜步行前往。”胡海说,只要有排练或者演出,演员们几乎都会忙到晚上10点以后,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顾不上。
除了活跃在乡村舞台上,资中县木偶剧团还将木偶剧送进学校,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在最初的排练过程中,创作人员还主动找学校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以便创作出符合当代学生口味的剧目。于是,就有了卡通木偶剧《智斗光头强》、滑稽木偶剧《聪明的笨人》、儿童木偶剧《礼仪之风》、木偶舞蹈《俏花旦》等,深受广大师生喜欢。
“把木偶戏送进校园,是想让孩子们从小树立非遗文化意识,了解家乡传统文化。”胡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