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首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外太空响起。
这是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将一张记录了人类所有文明信息的光碟送入到了太空,为的是能和外星高智慧生物进行交流。
而这首《二泉映月》则是光碟中所有世界名曲的其中之一。
2007年,《二泉映月》再次同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奔向月球。
一首二胡曲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它正是由我国最伟大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所创作,华彦钧在世界上那可是与贝多芬齐名的大音乐家!
提起华彦钧的名字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闻所未闻,怎么可能会和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贝多芬相提并论?
不过他还有另一个称呼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瞎子阿炳”。
顾名思义,华彦钧正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才因此得到这个称号。
一个双眼失明的人为何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民间音乐家?他又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世界名曲呢?
(“瞎子阿炳”华彦钧立绘)
让我们怀着敬意一起走进“瞎子阿炳”的传奇人生吧!
一、乞丐艺术家旧中国曾经是乞丐盛行的地方,任梦往往都会将乞丐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一部分乞丐在行讨中也积极扮演着雅俗文化的中介,与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就记载韩娥以街头卖唱的形式进行乞讨的故事,绕梁三日的成语就是出自此典故。
到了唐朝,乞丐在街头演艺逐渐形成大的规模。
唐代的《乐府杂录》中记载女艺丐张红红漂泊流浪一路卖唱乞食,在民间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
随后各色各样的手持打击乐器,以说唱走街串巷行乞的乞丐大量涌现,这些乞丐也被称为“响乞”。
(古代卖艺行乞的盲人)
自宋朝开始,市井间的曲艺艺术开始流行,这其中乞丐便是传播曲艺过程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比较著名的就是安徽的“凤阳花鼓”, 本来是当地百姓用来娱乐游戏的一种节目,后来逐渐成为当地乞丐行乞的一种乞讨技艺,一般多为女丐表演,中间穿插表演一些特技。
因此,民俗学家曲彦斌将乞丐分为十一类,除了有专向商店、铺面或举办红白喜事的人家索乞讨的;
有以身体残疾向路人哀告讨钱的 ;有以谎言诡托取怜于人为手段乞讨的等等外,就是走江湖卖艺行乞的。
而“瞎子阿炳”便是靠卖艺行乞的这一类人。
阿炳和世界上的许多艺术家一样生不逢时,都是去世之后才成名的。
梵高生前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而阿炳也是如此。
华彦钧在 34 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沦为街头艺人。
他主要是在江苏无锡的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进行演唱。
虽说现如今后人冠之以“民间音乐家”美名,肯定了其音乐的现存价值,彰显了他的才华横溢,但是实质上他就是乞丐艺人,只不过是用音乐的方式行乞。
也因为如此,“瞎子阿炳”的称呼随之而来。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时局混乱的三十年代,阿炳作为乞丐艺人尝遍人间辛酸苦辣最能了解底层人民的苦难。
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再加上他扎实的音乐功底,配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在阿炳的眼中也许没有“音乐创作”这样的概念,他甚至可能根本知道什么是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