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心语
搏击过风雨,才能读懂天空的美丽。12年军旅生涯,12年风雨兼程,身为一名光荣的陆航飞行员,我用青春热血在蓝天描绘军旅画卷。机舱是战位,天空是战场,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无论关山险阻,无论征途漫漫,我愿做一只战鹰,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铁翼飞旋搏长空(滑动查看)
初冬,四川群山的清晨阴冷刺骨,薄雾笼罩下的某机场,一架架战鹰陆续升空。
“600米,700米,800米……”穿越厚厚的云层,直升机到达指定高度,接到地面指挥“可以投放”的信号。“准备!跳,跳,跳……”伴着伞降教员急促的口令,一个个身形矫健的特战队员跃出舱门。朝霞映红长空,战鹰迎风飞翔,如一支画笔,为蓝天点缀朵朵白花。
这是某陆航旅执行伞降投送任务的一幕。在此次任务中驾驶头机的,正是该旅攻击直升机二营六连飞行员张尚年。
时间回到2013年5月22日。这一天,对于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官兵,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一天,*视察慰问原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全体飞行人员和立功受奖代表在战鹰前接受主席检阅。刚刚完成芦山抗震救灾任务的张尚年,也在队列之中。
“*亲切握着我的手,叮嘱我说,抓紧把婚礼办了。”那一刻的激动心情,张尚年至今记忆犹新。
就在一个多月前,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震。当时,张尚年与妻子李娟的婚礼正在进行。“道路交通全部损毁,地面救援力量无法进入……”看着手机短信中的灾情,这位曾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任务的优秀飞行员敏锐地意识到:一场空中生命保卫战即将打响!
“灾情就是命令,我马上归队!”张尚年向亲友稍作解释,立即开着婚车返回营区。震后50分钟,张尚年穿着婚礼礼服出现在机场塔台:“首长,我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有经验,请求参加此次任务!”
芦山灾区山多、雨多、雾多,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有的重灾区地处山谷,空间狭窄,顺风速度大,山间还横着许多高压线,每次飞行都是巨大挑战。任务期间,张尚年与战友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断挑战生疏险恶地形、复杂多变气象和生理心理极限,把一条条陌生航线变成了“空中救援通道”,成功抢运危重伤员17人,转运物资1吨,打通了7个“生命孤岛”,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任务结束,该旅为张尚年和李娟补办了一场简单而特别的婚礼。几年来,*对一名普通陆航飞行员的关爱,一直深深鼓舞着部队全体官兵,也给了张尚年奋进前行的强大动力。
2015年9月,张尚年受命执行新机型高原试飞任务,面对全是新设备的驾驶舱,他丝毫没有退缩。在反复实践和刻苦钻研中,他感到:战机要突破海拔高度差,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若不能扫除这片盲区,战场制胜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张尚年和战友们在航线地图、气象资料完全空白、缺少地面设施保障的情况下,大胆尝试山头着陆、山谷飞行和超低空编队飞行等高难训练课目,主动同空军指挥所、雷达、电子、特战等部队建立训练协作机制,利用联合演练等时机进行信息平台建立、攻击、机降、破袭、侦察等课目演练,探索出高原高寒地区飞行组织指挥、战术训练和装备保障等方面经验……实战环境中的危局、险局、困局,被一个个解开。
入伍以来,张尚年先后参加过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抗震救灾、联合战役实兵演习和朱日和跨区基地化训练等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克敌制胜,一次次挑战自我,张尚年用行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胜战纪录,亮剑高原战场的本领更硬、底气更足。
铁翼飞旋搏击长空,穿云破雾永不迷航。“蓝天就是战场,机舱就是战位,我将始终牢记主席重托,做一只时刻闻令待发的战鹰!”张尚年坚定地说。
6
刘加平
标兵心语
个人成长进步是党培养的,荣誉是组织给的,成绩是属于集体的,工作是应该干好的。唯有感恩感激之心永存,竭尽全力让电磁利剑永放光芒,在信息战场上“经略时空,决胜无形”,才是对组织最好的报答。
打赢路上金铆钉(滑动查看)
这是一个决定下步多种信息化装备列装生产的会议;这是一个专家满座却仅有一名士官代表参加的会议。
暮春,陆军组织的某类信息化装备定购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一名士官结合实践经验大胆提出的“增加某固定装置”“配备维修转接板”等合理化建议,受到厂家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主办方决定,增补其为专家评审组副组长,参与下一阶段装备定型采购评审。
这名肩扛二级军士长军衔的士官,就是新疆军区某旅支援保障营装备保障队技师刘加平。入伍23年来,他努力钻研信息化装备维修技能,不断攻克装备技术保障难题,9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3次,先后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陆军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刘加平出生在红色革命老区——山东日照,听着长辈们讲述抗日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1995年,不满18周岁的刘加平踊跃参军入伍,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由于只有初中学历,刘加平格外珍惜连队每次教育学习机会。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所有这些都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爱党信党、忠诚报国。
入党,是刘加平当时最大的愿望。尽管只是个新兵,他先后两次向连队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考入士官学校后的4个学期,他每学期都向组织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直到2000年6月9日,已经写了6封入党申请书的刘加平光荣地加入党组织。
2000年7月,刘加平从士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单位,面对不对口的专业和完全陌生的岗位,他也曾感到不知所措。
装备维修,操作是基础。刘加平白天跟着到外场训练,晚上对照装备说明书,一张张电路图研究,一个个元器件查看。仅半年时间,他就拆解了上千个装备器件,测试熟记了上万个元器件参数,熟悉掌握了10余本信息化装备电路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5月,在全军专业技能比武竞赛中,刘加平一路过关斩将,以理论成绩满分、排障比第二名快十分钟的绝对优势,夺得某型电子对抗装备维修项目第一名。
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战友们说,为了弄懂一个原理,刘加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备赛期间,他给自己制订了“每周训练6天,每天不少于14小时”的计划。
这些年,刘加平所在的单位历经两次扩编,大批信息化装备列装,他总是第一时间钻进装备率先学习,如今已熟悉掌握单位20余种主战信息化装备的操作,并精通维修。年初,某厂家研发人员到部队巡修,临走时跟部队领导说:“走过这么多单位,从没见过像刘加平这么细心的。有他在,你们的这类信息化装备维修不用担心!”
刘加平意识到,作为装备维修技师,不仅要确保装备随时保持良好的战技性能,挖掘装备潜能也是职责使命所系。为此,他带领技术骨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出一套自动系统,成功将不同型号装备间的数据传输时间由20秒缩短到20毫秒以内,大幅提高了装备的战技性能。
战斗力的需求,就是刘加平革新的方向。针对某型装备存在受季节变化影响大、频繁操作易出现故障的问题。他开发出一套模拟训练系统,不仅外观与实装一模一样,还实现了多种信号模拟、训练、考核和教学等功能,解决了部队长期以来的训练难题,这一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创新无止境。这些年,刘加平一边维修装备,一边研究装备革新,先后收集各类环境下主战信息化装备技术参数10余万条,提出革新建议60余条,参与完成10项科研项目,9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7
杨祥国
标兵心语
在我们边防部队,有两种人最受尊重:一种是巡逻路走得多的,另一种是为单位争得荣誉最多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这些戍边人,永远都不能行远忘初,忘了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
“铁脚板”下写忠诚(滑动查看)
高原寒冬,层林尽染。
“杨班长又回来了!”11月中旬,杨祥国再一次申请征战阿相比拉生死巡逻路。
营长余刚告诉笔者:“巡逻有杨祥国在,大家的安全就又加了一把锁。”
历经3天2夜,巡逻小分队圆满完成巡逻任务,杨祥国又一次和战友并肩作战,用铁脚板丈量对祖国的忠诚。
在边防部队,有两种人最受尊重:一是巡逻路走得多的,二是为连队争得荣誉最多的。于是,新兵下连不久杨祥国就申请巡逻,一走就是13年。
杨祥国所在连队的巡逻路,在西藏军区距离最远、道路最险、条件最苦。全长160多公里的路程,需负重近40公斤,攀行5天4夜,翻越5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涉险九道拐、绝望坡、老虎嘴……
一次,连队安排他到山南大医院体检,医生瞅着严重变形的脊椎X光片直摇头,“不能再这样负重了,会出大问题的。”然而,杨祥国回到连队后藏起诊断书,再次出征。因长期负重导致脊柱严重变形,身高比入伍时矮了2厘米。
瘦削黝黑,一口重庆腔,笑脸上俩酒窝格外惹眼……笔者面前的军队人大代表、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副营长杨祥国,虽然历经高原风雪的洗礼,眼神中却始终闪耀着雪域边防军人特有的赤诚和坚韧。
其实,杨祥国的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2007年,拥有两个三等功的杨祥国有了第一次提干机会,意外落选的他并没灰心丧气,而是屡次建功巡逻路,被西藏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年底再次荣立三等功。
2009年,杨祥国又有了一次提干机会,团党委专门开会研究,结果因“超龄15天”再度遗憾错过。他说,“作为党员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
2014年9月,四级军士长杨祥国终于破格提干,在前往陆军院校深造前,面对党旗承诺“学习归来一定再回边防”。
军校学成归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向组织递交申请征战生死巡逻路。虽阔别已久,但杨祥国对这里太熟悉了:河流哪里深哪里浅,该采取什么方式通过;路上哪里有暗冰,需要匍匐慢行;哪里容易滚石,应快速疾行……
在山南军分区军史馆里,有一张醒目的照片,是*与杨祥国握手时的留影。2014年6月,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杨祥国被授予“卫国戍边英模”荣誉称号,受到*的亲切接见。
细数杨祥国的荣誉,满满一箩筐:3个三等功,2个二等功,原成都军区班长标兵,各级优秀共产党员,2个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全军“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卫国戍边英模。
8
吕建民
标兵心语
兵字头上是个“斤”,必须勇挑千斤担;兵字脚下“两条腿”,必须脚踏实地行万里。作为一名防化兵,经常与毒魔打交道,稍有不慎便会有生命危险,必须练就“观侦防消全都会,训用管修皆在行”的过硬本领,才能在遇有险情时能够果断亮剑,克敌制胜。
危险时刻“我先上”(滑动查看)
这是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组织的一次年度军事比武,一大批“侦毒尖子”“洗消能手”展开激烈角逐,多项训练成绩被刷新。走下比武场,不少参赛选手不约而同地说道:“我是吕建民的兵。”
吕建民何许人也?该团三级军士长,中等个头,偏瘦的身材,目光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英雄气。入伍18年来,吕建民始终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生追求,苦练基本功,钻研新装备,探索新训法,先后10多次出色完成泄漏化学品处置、剧毒危险品押运等任务,是官兵公认的“防化尖兵”。
尖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入伍之初,吕建民身材瘦小,在一些体能课目训练上,与战友差距较大。为了赶超战友,他主动给自己加大训练强度,最终夺得全团综合排名第一。从那时起,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当兵就要当尖兵。
吕建民所在团装备着全军最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但要练就“降魔除瘴”的硬功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面对化学毒剂类型多、特性纷繁复杂等困难,吕建民苦练加巧练,仅用一年时间,就熟悉掌握了170种专业装备的操作使用,练就了“侦得准、消得净”和“一口清、问不倒”的过硬素质,成为响当当的“全能选手”。
2010年,吕建民随队赴新加坡参加“合作-2010”联合训练,新加坡一名准将随手从17种洗消装备零部件中拿起几件向吕建民提问,他对答如流。面对这位“考不倒的中国士兵”,准将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年,吕建民坚持瞄着今天的训练苦练,更瞄准明天的打仗攻关,总结出“看水识毒、观叶知毒、见色判毒”等技巧,对5类9种毒剂的特性了如指掌。
吕建民反复试验,摸索出不同地域、照明、风向等条件下洗消不同装备的最佳数据,先后打破对未知毒剂侦检、大型装备洗消等5项团队训练纪录。他说:“要做到战场管用,必须把每招每式都练成能制敌于死地的绝招。”
炮弹在怀,步步惊心。吕建民每走一步,都会从指缝中掉下一些锈渣。30米路程,吕建民足足走了5分钟。将炮弹放进密闭箱的一刹那,吕建民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又亲手将另外两枚炮弹安全送进了密闭箱。
“千日备战千日难,万次操作万次险。”作为应急救援的尖兵,吕建民常年涉险却毫不惧险,在一次次排除险情的过程中,锤炼了“防化尖兵”的血性胆魄。
2015年,该团代表中国防化兵首次参加国际军事竞赛,已过而立之年的吕建民主动申请担任教练员。很多人好心劝他:首次参赛,如果集训队拿不到好的名次,岂不砸了你的招牌?
“我就想通过比武,为团队培养更多打胜仗的兵。”面对比赛全新的科目,吕建民白天带着队员边研究边训练,晚上加班设置场地、拟制训练计划。队员陈俊卓临赛前压力比较大,吕建民像兄长一样开导他,帮助他轻装上阵。最终,陈俊卓取得道路侦察第一、特种驾驶第三的好成绩。
吕建民就是这样一个痴迷于打胜仗的兵,对他来说,研究打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9
钱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