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茶叶可能出现的坑,大体可以归类两大方面,一是茶叶品质,一是购买价格。
下面盘点常见的雷区,以供为鉴。
[炸弹] 雷区1:品质问题——以次充好
[微风] 低等级冒充高等级
茶叶中的“特级”“一级”等级划分就是参照国家推荐标准(GB/T)或地方推荐标准(DB/T)来的。同种茶的高等级比低等级的售价自然是要高的,所以有些商家就用低等级冒充高等级。
通常是用“低采摘等级”冒充“高采摘等级”,比如用夏秋茶冒充春茶,把“明后、雨前”说成“明前头采”又可以卖出更高价。
而有些是通过拼配参杂、好参次、新参陈,让人真假难辨。
比如在“一芽二叶”这等级的茶中参入很多“一芽三叶四叶”的茶叶,由于等级划分没有一个可量化、精确的指标,除非参入次品的量明显比高品质的还多得多,否则仅靠肉眼很难断定商家是否故意参杂。
[炸弹] 雷区2:品质问题——以假乱真
前面说的是用低级冒充高级,这个更可恶,直接用「假货」冒充「真品」。
[微风] 核心产区造假。
同一种茶“核心产区”和“非核心产区”的茶市价可以相差一大截。
比如,按国标规只有杭州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所辖区域内产的龙井茶才能成为“西湖龙井”,其他的产区产的只能叫龙井。这点跟红酒很像,不是所有的起泡葡萄酒都能叫香槟。
[微风] 茶种类假冒
用外观形态相似的低价茶种冒充高价茶。
还是以龙井为例,市面上很多用「乌牛早」冒充龙井,它外观像“个”字型或像箭头。前面讲的假冒产地,至少还同属龙井茶,而这个乌牛早甚至连茶树树种都与龙井不相同。而它采摘时间比龙井早、价格更低,所以经常有人用来假冒龙井。
低价乌牛早 假冒 高价龙井
[微风] 人工做旧
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以及近几年热度渐升的白茶是做旧的重灾区。
由于“越陈越香”“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这些说法的流行,年份老茶的市场需求激增,但过去的陈茶存量有限,于是,不良商家就通过人工做旧快速谋利。人工做旧茶不仅在口感上不如自然陈化的茶,还可能由于做旧过程使用的一些化学药物或湿度太大产生的霉菌对人体危害极大。
[炸弹] 雷区3:品质问题——食品安全
[微风] 农残超标
农残问题是每次市场监督局进行茶叶抽检的重灾区。
农药在如今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茶叶种植中使用农药,让叶片更完整、美观,而且减少虫害提高产量。但有些茶农会违规使用被明确禁止的剧毒农药,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剧毒农药效果好,而且持久性好,喷一次顶普通农药很多次,更加方便。
[微风] 添加剂
茶叶中常见的添加剂有:香精、色素、糖。原因不外乎在香气、外观、口感上迎合市场。
1. 香精问题。主要集中在香气比较明显的高香茶,如乌龙茶中的单丛、铁观音,窨制花茶中的茉莉花茶、桂花红茶等。因为香气清淡的茶加入香精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而这些本身香气高扬的茶类则区分难度更大。
2. 色素问题。主要出现在绿茶、乌龙茶中的绿型铁观音,因为翠绿的外观更受消费者的喜爱。“美术绿”原本是用于生产油漆、塑料的工业颜料,却被不良商家加入到茶叶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为此发布《茶叶中美术绿(铅铬绿)的测定》来鉴定“美术绿”,可见茶叶中的色素问题有多严重。
3. 糖。相比前两种添加,茶叶中添加糖对人体健康影响没那么大,但是花一斤茶的钱,买来半斤的糖,上当被骗换谁都不爽。红茶、黄大茶是添加糖的重灾区,加了糖的茶不仅能增加重量,卖相也更好,更加油亮、紧实。而且喝起来也更有甜感,简直“一箭三雕”。
[微风] 霉菌问题
一般是因为保存不当受潮,或者前面提到的人工做旧。
黄曲霉素是食品中常见、危害极大的致癌物。白茶、黑茶这两类茶有“越陈越香”的说法,但很多存储方式不对,保存条件不好,导致茶叶吸湿霉变。甚至有人喝多了有霉味的普洱茶,以为这就是普洱一种正常的味道。
[炸弹] 雷区4:价格问题——看人开价
如果有过去线下茶叶店购买的经历,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
茶叶店从不明码标价,店主根据进店顾客的消费水平、懂茶程度报价。
同一款茶给10个人可以有10种不同的价格。可以说领先电商平台“千人千价”的价格歧视策略几十年。
[炸弹] 雷区5:价格问题——天价茶
几十上百万的天价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关部门也进行禁止限价,但挡不住资本对天价茶的追捧。这个价位的茶早已不是食品,而是一种收藏品、金融产品,炒茶的人前仆后继,不断推高价格。
[炸弹] 雷区6:价格问题——“高端”茶
另一种是通过搞噱头、讲故事,把普通茶叶卖成奢侈品,虽没到上面天价,但也算下来性价比极低。
这些所谓的“高端茶品牌”擅长“造师”运动,如今卖茶叶的,如果没有“大师制”“非遗传承人”这些噱头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曾参与某知名品牌策划案的业内人透露,他们先是找到一位做茶人,再在族谱中找出几个名字,然后梳理出一个制茶世家传承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营销包装,茶就有了更高的溢价。
买茶,先试喝或少量购买,少听卖家的忽悠,多听自己的味蕾。
故事再好,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