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冬季,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次年6月,当车驾行至平原渡口时,秦始皇病倒了。他原想尽快返回咸阳,不料病情急剧恶化,刚到沙丘,秦始皇就暴毙了。始皇死后,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决定秘不发丧,先矫诏除太子扶苏,再立胡亥为新帝。自此之后,秘不发丧似乎成了帝王的专利。
据史记记载,秘不发丧的主意是李斯出的,原因是:“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为了掩人耳目,他让宦官每天依旧按时将饭菜送到皇帝车驾之中,知道真相的只寥寥数人。
然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才不过几天,车驾中已发出恶臭。赵高只能买了大量的臭鲍鱼堆在车上,以此来掩盖尸体腐烂发出的臭味。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死后却和臭鱼烂虾放在一起,他若地下有知,一定气得活过来。
影视剧中的赵高
就这样,车驾顺利的返回了咸阳,胡亥乃昭告天下始皇已驾崩。第二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外强中*秦帝国轰然崩塌。最后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然而他可能不会想到,在自己死后,“享受”到了和秦始皇一样的待遇。
史记中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四日不发丧。”不发丧的原因是“主少国疑”,吕后想尽诛刘邦其他的儿子和功臣,最后权衡再三后作罢。庆幸的是刘邦死时天气不那么热,躲过了和鲍鱼放在一起的厄运,但另一位皇帝就没那么好运了。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征伐鞑靼,结果因为消息走漏无功而返,鞑靼太师阿鲁台逃得无影无踪。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64岁的朱棣心情郁闷,加上天气炎热、沿途颠簸,一下子就病倒了,到达榆木川时病逝。
朱棣临死前下诏让太子朱高炽即位,但此地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太子来不及赶回京城。如果立即公布皇帝的死讯,一直呆在京城的皇子朱高煦觊觎皇位已久,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发动兵变,到时难免引发局势动荡,甚至血流成河。
大学士杨荣考虑再三,自作主张决定秘不发丧。他命人打造一只锡桶,将朱棣遗体放于其中。每日让太监按时送上饭食,还装模作样到大账中禀报军情。为了防止尸体发臭,他又买来大量鲍鱼堆在锡桶中。一代名君朱棣享受到了和祖龙一样的待遇,死后偷偷摸摸和臭鱼烂虾为伍。
历史上秘不发丧的君王还不止这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及到权力的顺利过渡。这种过渡缺乏有效的监管,往往就是几个人暗箱操作完成。他们能第一时间掌握皇帝的死讯,这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资源。拥有了这种资源,在权力让渡中就可以占尽先机。这是封建时代独有的现象。
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无孔不入。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体系的不断成熟,想通过秘不发丧来实现权力让渡的暗箱操作已经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