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

首页 > 音乐 > 作者:YD1662023-04-15 10:50:05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宝玉见到林黛玉的第一句话就说道。

“好生奇怪 ,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林黛玉心里也思忖着。

这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贾府初遇时,两人见面的所讲和所想。

从未见过面,却有着如此的熟悉,他们曾经有着怎样的渊缘?——“石头记”的由来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1)

又名「石头记」

故事起源于一个神话,当时女娲炼石补天,只剩下一块石头,便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而这个“青埂”就是“情根”的谐音来的,情一生根以后,那这个债也就还不完了。

这块被遗弃的石头,经过修炼后虽通了灵,但觉自己不材也是黯然神伤。一日遇上两个神仙,在闲谈人间轶事,此石听罢便动了凡心,想入红尘走一遭。

这两位神仙,一个是茫茫大士,一个是渺渺真人,这是佛和道的代表,它代表了出世和入世之间的转换。

这一佛一道两位仙人不经意的贯穿在《红楼梦》中,他们也是贾宝玉的守护者。从把他带入红尘历劫,到贾宝玉最后的出家,两位仙人对宝玉的一出一入,最后也是要负责任的把贾宝玉再带回到青埂峰。

这块石头沾了灵气变成了一个神,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而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仙草就是绛珠草,需要灌溉,否则就会死去。神瑛侍者怕这颗绛珠仙草枯死,就每天以灵河之水给它浇灌。才使这株仙草得以甘露滋养,之后得换人形,修炼成绛珠仙子。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2)

通灵宝石与绛珠仙草

为了续说这段情缘,后来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绛珠仙子也转世为林黛玉。因为前世欠着神瑛侍者浇灌的水,所以今生要不断的为贾宝玉哭,就是为了用眼泪来偿还灌水之恩。而宝玉出生时含着的那块“通灵玉石”,就是跟着一块来这世间记载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的。所以《红楼梦》原名又叫《石头记》。

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贾府初遇时的那段对话,就印证了他们的情根、情缘和情债的深重。

两人相见就有如此的心灵感应,这缘于他们的前世因缘。

林黛玉的前世真身是“绛珠草”,这株草又是怎么来的呢?“绛珠草”其实是曹雪芹虚构的一物,在现实植物界中是不存在的。

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绛珠草是虚构之物,但它也是有原型参考的。

有发现长在长白山上的野生人参,形状似伞型,头顶红色艳丽果实,而这种野生人参就比较契合绛珠草的形象。现在也已经有人工种植了,因为它也是珍贵的中草药材。据说满族有一个传说,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满族的一位祖先是一位仙女,就是曾经吃了一颗神鹰衔来的人参果实才化成的仙子。而大荒山正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它也是长白山的别称,也正是通灵宝玉的出处。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3)

绛珠仙草

为什么要把这株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最后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的草称为“绛珠草”呢?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常用“绛珠”来形容各种植物的果实,和各种质地不同的珠子。而在佛教典籍中“绛珠”却用来形容红色的水珠。在《红楼梦》中,“绛珠”不是指红色的珠子,而是指红色的泪珠”即“血泪”,那么绛珠草就是血泪的化身,这是作者赋予它的血泪意象名称。

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即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几乎贯穿作品的始终。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没有什么金啊玉啊的来配,与宝玉不是“金玉良缘”,而贾宝玉偏偏在梦中说到他们是“木石姻缘”。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4)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姻缘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指前世、今生、来世。

“三生石”位于杭州的天竺寺,流传着唐朝李源和圆泽禅师“缘定三生”的传说,并记载于唐代《甘泽谣·圆观》、清初《西湖佳话·三生石迹》等。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涵意情定终身的象征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形容男女之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可以共生、共死,可以死而复生的再世情缘。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5)

三生石

绛珠草既然生长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连续三世为情而献身。林黛玉的第一个前身是绛珠仙草,第二个前身是绛珠仙子,再加上转世在贾府里的宝黛爱情,林黛玉跟贾宝玉的感情恰好就是三世情。等她把这一生所有的眼泪都流尽了,也就还完了灌水之恩,她自然就会离开了,所以以泪还报,泪尽人亡。

火火的情缘原唱完整版,火火的爱火火的情完整版原唱(6)

贾宝玉与林黛玉

虽然这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古典小说,但是这其中的奇幻故事谁又知道不可能为真呢。这世间本来就很奇妙,奇异奇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过,也许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前世今生的轮回转世。我是希望这一切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而不仅仅是神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