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师孙泽洲等代表接受媒体采访。
在现场,记者捕捉到了几个温暖感人的镜头。
【镜头一】
12年创造的奇迹
“这是最近在深圳发生的新‘春天的故事’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感慨地说。
新“春天的故事”指南方科技大学建校只有12年,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去年2月,该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
成绩足够显著。但薛其坤也理性地看到,这是赶上了我国科教事业的腾飞以及深圳改革开放和迈向高质量发展时期。
“如果说深圳第一个‘春天的故事’讲述的是改革开放,那么新‘春天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科技创新。”从“代表通道”出来,薛其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的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深圳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薛其坤本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3年他带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从实验上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量子物理领域的一个重大科学突破,因此他的团队也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而南方科技大学短短十几年就引育了包括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优秀科学家,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正是因为这里的创新土壤,吸引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大家都来了。”薛其坤一语中的。
“以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即使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奇妙、非常好的想法,也只能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薛其坤表示,现在不一样了,我国逐渐富强起来了,这给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良好的条件。
薛其坤说,现在科技创新的春天来了,期待能有更多好故事。
【镜头二】
教授的感动
随后发言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万步炎。
他说:“30多年的科研经历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二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万步炎的信心来自他主持研发的“海牛II号”深海钻机。2021年4月7日,“海牛II号”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了231米,创造新世界纪录,被誉为“深海神兽”。
谈到初衷时,万步炎解释说,多年来,我们秉持着“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理念,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
1999年,为了解决当时我国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的需求,万步炎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所有关键技术都从零开始。从最初钻探深度不到1米到20米、60米,一直到现在领先世界的231米,团队一次次刷新了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
万步炎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钻出了2000多个“中国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也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并且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深海工程地质勘察的先河。
最后,万步炎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有可能先他们一步做出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爱我的祖国,也看好我的祖国。”说到这里,万步炎声音有些激动。
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赤诚。
【镜头三】
航天人的底气
如何实现38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如何在地球上无法直接观测的处女地月球背面着陆并探测?如何在只有稀薄大气的火星上实现安全着陆?
听孙泽洲的发言,就像是在上一堂科学课,娓娓道来,但底气十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师,孙泽洲现场回忆起与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缘分:“2001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刚刚起步,为了解决38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难题,我有幸加入了嫦娥一号研制团队。”
孙泽洲说,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而是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
正是靠着这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孙泽洲和他的团队一步步走向深空——
嫦娥三号突破了着陆自主避障技术和月夜生存技术,从此月球着陆不再是盲降了,并可以在月面工作更长的时间。如今,嫦娥三号已经在月面工作9年,是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
2021年,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国外是从掠飞、环绕、着陆再到巡视逐步实现的,中国实现一步跨越发展。
回顾整个过程,孙泽洲感慨地说,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
“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的力量。”孙泽洲说。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08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禹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