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透露了太多秘密,细微到末节:
——《夜色阑珊》的原唱是日本著名歌星西城秀树,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玉置浩二;
——1986年,周峰第一张个人专辑《玛丽》卖出了800多万张,如此天量,今天完全不可想象;
——今日歌坛明星田震,是当年周峰出《玛丽》专辑时携手相助的新人;
——臧天朔的两首名作,《朋友》和《我祈祷》,首唱者是周峰,收录于《十亿皇帝》,周峰第三张专辑……
差不多就是这样,这本书叙述了深圳从1980年至2017年近40年的流行音乐史。鉴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建成史,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流行音乐通史。从周峰开始,你还可以依次看到吴涤清、王虹、陈汝佳、戴军、黄格选、潘劲东、陈明的昔日秘史。他们的歌坛成名之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其歌坛生涯的原点,皆始于深圳。
深圳在1979年建市,1980年正式被立为经济特区。
在当年投奔深圳的滚滚洪流中,许多人竟是因为周峰这一首《夜色阑珊》而来。连夜色都绚丽明亮的城市,该是个多么奇妙的城市!因此,他们怀抱着梦想,踏上了这一片热土。1980年代的第一缕现代都市气息,竟是随一首歌扑面而来,传遍了全中国;由此鼓涨起全民的特区之梦。这是歌曲后面更大的秘密。
深圳流行音乐30年,折射出了全国的风云。歌舞厅的火爆,卡拉OK的崛起,包装歌手的风潮,娱乐时代的痴迷,网络音乐的暴发,音乐行情的走低……这些深圳的歌坛故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城市的史记,王俊写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故事。
一个个歌坛亲历者的口述。一桩桩记叙详实的音乐往事。音乐人的个人经历迷离妖娆。音乐历史的纵横交错细节丛生。《歌声起处》,是地方志,也是音乐史。
除了歌坛星起星落,星运起起伏伏,王俊还试图写出深圳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态和环境。从最早的歌舞厅文化,到本色酒吧、根据地酒吧;从傲旗和唱高这两家音乐制作公司,到总投资达1亿的梅沙音乐创投基金、深圳的原创音乐基地……这是深圳细节,也是中国脉络。一旦将音乐回归到城市的文化生态,将歌手回归到生活,将歌坛回归到生意,事物浮现出了它的本相。
这里还有中国主旋律歌曲的“深圳现象”。从1994年《春天的故事》开始,到1997年的《走进新时代》,到2003年的《又见西柏坡》、2009年的《走向复兴》,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时代大歌,居然全部诞生在深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在灿烂阳光下》,这些紧扣着时代命题的主旋律歌曲,它幕后的创作者也是深圳人……通过《歌声起处》,这些歌曲的幕后秘密也在揭开。
“国家立场,深圳表达”。新时期的主旋律歌曲,幕后是那些特区的中年闯荡者;这幕后的力量,还包括了特区政府和主流媒体的推动。市委、市政府联手助推本地原创音乐,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选定城市的文化创作取向,这样的政治作为,在全国的诸多城市中,别无二例。这里面,也包含着深圳城市性格的隐密。
在大陆的乐评著作中,还从没有过哪一部著作,从一定的高度全面书写一座城市的音乐史。《歌声起处》作出了尝试,完整叙述了深圳这座城市从诞生直到今天的音乐史。仅仅是这么一个事实,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网络歌曲时代,点击率高达2000万次的唐磊的《丁香花》;
——娱乐的选秀时代,获得“超级女声”亚军的周笔畅;获得“快乐男声”冠军的陈楚生;获得2008年青歌赛冠军的姚贝娜;
——新民族歌曲创作中的举旗之作《月亮之上》和《彩云之南》,其舞台中心的明星组合“凤凰传奇”,其幕后的音乐人何沐阳;
——2000年代的原创力量“因果兄弟”乐团、“深南大道”乐队、刘冲;
——中国首部原创音乐剧《新白蛇传》,第一部中国音乐剧“大片”《蝶》,它们的制作人、幕后推手李盾……
进入2010年代,深圳在继续它的“深圳制造”。
音乐圈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流行音乐“生于深圳,长于广州,成于北京”。不要被这句话的外表迷惑,生于深圳的中国流行音乐,无疑也部分地成长于深圳,长成于深圳——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最长的一脉,深圳的音乐发展,还在继续反映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脉动。
《歌声起处》这本书的作者王俊,是个热爱音乐的人。我们有过一面之缘,一见如故。他是位记者,曾亲身见证了深圳音乐起起浮浮十数载。这部书受命于职业任务,带着些许官方意旨。如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或将更好。
(李皖:资深乐评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审团主席。曾在《读书》等刊物开设乐评专栏,获得广泛反响。著有《听者有心》、《回到歌唱》等。)
序2:
鹏城飞歌报春来
•金兆钧
王俊《歌声起处》书稿,一口气看完,感慨系之。
我与深圳,渊源也算不短。1987年春,刚刚进入音乐界不久,我去广州参观羊城花会。这边活动刚刚结束,协会领导张非老师吩咐我:深圳马上举行首届中外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你就顺便过去看看,也对那儿的大众文化考察考察。
当时的我,只有我在铁路上工作的老同学经常去深圳回来带给我们的一点信息。恍恍惚惚中,只知道那是一个开放很快,发展也很快的城市,而“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仍然在争议中。
那时的深圳还远没有如今这般“现代”,记忆中的市区也很小的一块。但深圳人给我的印象却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当时已有一些北京的同学闯入深圳,见到他们,天南地北的一批年轻人谈钱、谈项目、谈资金,恍如天方夜谭。
随后断断续续往来深圳,除了要去沙头角购物,最深刻的观感自然是深圳早期的歌厅文化,也听说了已经成名的周峰,陈汝佳。如同王俊在书中叙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以其特区的身份和环境,在音乐上更多地是表现出了他的“军校”特性:大批的歌手在此炒更、跑场,学习着流行音乐,磨练着各自的性情,也探索着未来的梦想之路。而这些歌手们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相继离开深圳,或广州、或北京,都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舞台,更强势的天地。相应地,九十年代初中期开始,深圳音乐则在主旋律歌曲的创作上独辟蹊径,异军突起,《春天的故事》《走向新时代》等作曲流布全国,形成另一道灿烂风景。进入新世纪,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深圳音乐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崛起,无论流行音乐还是主旋律歌曲,无论舞剧还是音乐剧等方面都提供了颇为骄人的成绩。而从近几年始,随着“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评选活动”、音乐工程的启动,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在深圳的举办,深圳音乐建设又进入了一个向全国开放、向世界开放,全方位建设音乐文化产业的新阶段。
作者王俊和我是同行,从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对深圳音乐和深圳音乐人的深沉关切,更可以看到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国流行音乐建设30多年,除了音乐创作、表演、制作和出版发行各界人士主力部队的冲锋陷阵,也少不了媒体人的摇旗呐喊,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的文字整备、理性辩难和史料性建设。王俊所做的工作正是填补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空白,自然也会在深圳这年轻的城市文化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我从事流行音乐研究评论有些年,最深的体会是要能够做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也就是说:一个流行音乐的观察和评论者面对流行音乐这种发展迅猛、变化无常的文化现象,如果只是保持一个“门外”观察者的身份,很容易缺乏对这一行当的深入了解而失之于隔岸观火;而如果陷得太深,完全“门里”甚至“下海”,则很容易作茧自缚甚至立场全无。王俊作此书,可以感到他对深圳音乐和音乐人们乃至流行音乐文化在深圳文化发展中的切实投入,又可以发见他踏实的考察、求证的工作姿态,当然更有在此基础上对深圳音乐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和批判。这是我非常赞同的。如果王俊能更多地对深圳流行音乐文化与深圳经济生活的发展、深圳城市文化的深层关联予以更多的揭示——例如地理的、人文的甚至是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等等方面,相信此书会更加完善和丰富。
中国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大文化乃至于流行音乐文化也正在面临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梦醒时分”。在这一切变动不居的时代,需要一代实践者不屈不挠、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探索,也需要一代观察和思考者与时俱进、沉着冷静的质疑与呼问。仅以此和王俊共勉,也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来关切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及其产业的未来!
(金兆钧:资深乐评人,《人民音乐》主编,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青歌赛、金钟奖等国家级歌唱赛事评委。著有《光天化日下的流行》等。)
《歌声起处——深圳流行音乐四十年》
【内文选读】
篇目1:“夜色阑珊”时,南国歌声起
深圳流行音乐的原点在哪里?
周峰!《夜色阑珊》!几乎每一个对深圳早期音乐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这个人和这首歌的名字。
1984年国庆节,当举国上下沉浸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的兴奋感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就的自豪感中时,一档为庆祝国庆而专门拍摄的音乐电视节目《九州方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马上引起轰动。该节目相当超前地采用了后来MTV的形式,用声画结合、互为映衬的电视手法推出了《风雨兼程》等一批节奏明快、不落俗套的流行歌曲。这些歌迅速闯进人们的心扉,在全国传播开来。
当时,央视春晚才刚刚举行了一届,还没有成为推出流行歌曲的主力。在词作家王晓岭、作曲家严晓藕、季承等人的大力主张下,极具创新色彩的《九州方圆》问世,令电视第一次成为推广流行音乐的强有力媒介。应观众强烈要求,《九州方圆》在央视重播达40多次,将那些歌曲和演唱者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底。程琳、成方圆、朱明瑛、郑绪岚等日后风靡歌坛的大腕都是从《九州方圆》走出来的。
然而,要论在当时歌坛的轰动程度和影响力,前述的这些歌星没有哪一位可以跟周峰相匹敌。在《九州方圆》中,只有来自深圳的周峰与成方圆有份演唱两首歌曲。在全部13首歌中,大多数是在录影棚内拍摄,只有周峰的《夜色阑珊》和《与你同行》采用外景拍摄,充分显示了央视节目组对周峰的信心和重视度。
“晚风吹过来,多么的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伴随着在当时内地几乎闻所未闻的电声乐队伴奏和轻快活泼的旋律、简洁动人的歌词,一袭白衣的周峰在荧屏上且歌且舞,轻松漫步。歌曲进行中,利用一些电视剪辑特技,将在深圳拍摄的夜色阑珊、流光溢彩的夜景穿插其中,好歌靓景,美不胜收。在另外一首《与你同行》中,周峰带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在一辆敞篷的车顶载歌载舞,与《夜色阑珊》的时尚风格同样一脉相承。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观众来说,如此青春动感的歌曲、深情华丽而且有磁性的嗓音,以及那潇洒自如的台风、具有诱惑力的城市画面,仿佛一下子直抵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要知道,在当时,虽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经起步,但以《乡恋》《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为代表的一批传唱歌曲大多是乡土风格和军旅题材,而日后席卷内地的邓丽君歌曲当时还不成气候。因此,当周峰和《夜色阑珊》出现时,如同平地惊雷,以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迅速征服了人们渴望歌声滋润的心。
在一部名为《深圳民间记忆》的纪录片里,许多口述个人历史的深圳创业者谈到他们当年背井离乡来到深圳的动机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夜色阑珊》。在当时,内地很多人是听到《夜色阑珊》这首歌曲后,才知道有一个叫做深圳的地方,其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这首歌的吸引,而远离家乡,来到这座连夜色都绚丽明亮的城市。
20年前,21岁的女护士郭黔珍在家乡贵州听到了《夜色阑珊》。当时,她所在县城没有路灯,每到夜幕降临时,“几乎是漆黑一片”。可是当她听到这首歌时,“……我的车儿,穿过大街小巷,灯光海洋,闪耀的灯光,伴我心儿在歌唱……”顿时心中涌上说不出的激动和向往。
之后不久,当一个朋友怂恿郭黔珍到深圳去时,一听到深圳这个词,《夜色阑珊》的旋律马上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一分钟都没有犹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深圳——她梦想中的“不夜城”。20年间,她从电器推销员、会计一直到今天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可是,那首歌曲依然在她心中萦绕不息,随口即唱。
1985年,正在辽宁瓦房店上初中二年级的吴凯峰家里还没有电视,但在当时广为流行的一本杂志《辽宁青年》封三上,他读到了《夜色阑珊》的歌词,霎时便觉得自己心里被什么触动了一下。他马上托亲戚从大连千方百计买回了一盒《九州方圆》的磁带,反反复复把这首歌听了无数遍。在他听来,《夜色阑珊》的曲风在当时“绝对是震撼”。大学毕业后,吴凯峰便循着自己记忆中的歌声来到深圳,成为华为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
1992年,22岁的江西姑娘刘晓燕,在上饶街头第一次听到了《夜色阑珊》。她的印象是这首歌“很明快,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仿佛那座城市里的人们都在很快乐地工作着”。当时她就感到,在这样的城市里,只要有理想、肯努力,洒下一些汗水,就一定会结出如愿以偿的果实。刘晓燕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来到歌声里的这座城,去让自己的梦想成真。在歌声的感召下,刘晓燕来到深圳,从月薪900元的电子厂品质管理员,一直做到年产服装60万件、员工200多名的服装厂老板。
就这样一首歌,连着多少人的青春故事。而周峰这位风靡一时的“深圳红歌星”,也在一夜成名之后,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跌宕悲欢。
篇目2:
后记:歌声流传
写音乐,注定要面对一种无力感。
人类所有的精神遗产中,音乐是最难延续流传的。声音的无形性,决定了它无法像文学、雕塑、绘画、书法那样,为后世留下可以触摸或感知的有形载体。所以,录音手段出现之前的那几千年的音乐,我们只能通过类似《琵琶行》那样的介质来不靠谱地揣摩它们本来的样子。谬之千里自然难免。
如今,音乐本体的记录虽已非难事。然而,蕴藏在音乐背后的那些故事、情感、气息和种种外延,依然是那样难以尽录。许多留在我们耳边的音乐,在岁月的磨砺之后都失去了细节和注解,附着在音乐身上的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转录”后不断衰减,使那些声音与孕育它的生活、土壤和感情断裂开来。
我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工作,便是与这种无力感对抗的一次企图。一座城市的30年,正是一个介于铭记和遗忘之间的时光节点。过去的迅速隐去,未来的如潮而至。我担心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更替,会让那些美好的声音细节以一种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流失。所以,两年前,在一位兄长般的领导的提醒和督促下,我开始尝试回到那些歌声飞起的源头,用自己的寻访和记述,为那些过往的声音留下它们应有的刻度。
我深知这种尝试的有限性。毕竟,文字永远无法还原声音本身的那种在场感和冲击力。对于作为成品的那些音乐作品是怎样的美好、怎样的动听、怎样地渗透人心,我放弃了描述的努力。我只把自己的工作重点移向那些歌声背后的人,我想知道,在他们难抑喉嗓、开口歌唱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灵冲动,被卷进了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动情地释放自己的声音?
我把歌声看成植物。在一片荒芜的河滩,与在一片生机勃勃的原野,它们的生长状态将是那样的不同。为什么偏偏在深圳这座传奇之城,歌声的生长竟能够那样茂盛?为什么在这块人们来往生息、行色匆匆的新土上,竟然也能沉淀下那样富有生机的声音?谁赋予了深圳这样的精神造化?谁让这座城市的30年歌声满天?
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书,沿着历史的纵深,叙写过这座传奇之城的音乐史。而今,深圳经济特区“三十而立”的时刻,犹如一个人生的驿站,且让我们停脚、回眸、品味、总结,然后再出发。
从事深圳音乐报道十几年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这里震荡着一个强大的声场,无数活泼灵动的音乐形态在这里摇曳生姿。深圳飞歌30年,实际上推动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起伏跌宕的进程,映射着一座东方新城拔节生长的声音。
这本书的诞生,离不开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福田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他们的高瞻远瞩和不遗余力,为这座城市铺陈出如此丰茂的声音风景,给无数听者的耳朵与心灵输送了那样悦耳哺心的歌声,令本书获得了内容给养如此充沛。
没有侯军、梁二平两位“指路人”的器重、勉励和鞭策,就不会有这本书。此书从创意、策划到采写、出版,都得到了他们全程的无私支持。他们在学问上的修为、理想上的坚持与人生理念上的豁达态度,一直是我景仰并学习的榜样。
感谢金兆钧、李皖两位乐评界的前辈不吝笔墨,为本书作序。我对流行音乐的认知和实践,常年得益于对他们著作、文章的反复阅读。他们赐予此书的文字,当可视为对深圳音乐的厚爱和鼓励,也会成为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
感谢两年来接受我采访的那些歌手、制作人、见证人。他们其中的不少人虽已是一线歌星和大牌音乐人,前呼后拥,时间金贵。但冲着对深圳的那份昔日情份,还是慷慨而耐心地接受了我的询问,细细还原当年。
翻过此书,你也许记得,有那样一些歌,在那样一座生动的城市,曾经唱过。
合上这一页,期望你明白,还会有停止不了的歌,穿过我们的生命与魂魄,在城市的日日夜夜里,继续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