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考核的知识内容 50 个
Ø 主题 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Ⅱ)
(1) 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具有流动性,内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液泡-有细胞液,内含各种色素、营养物等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3) 细胞小,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观察细胞的材料需要薄而透明,可以制作为临时装片。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有擦→ 滴→取→展→盖→染。
2.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Ⅱ)
包括单细胞植物(如衣藻)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等), 可以在一个细胞内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衣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3.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的不同组织
(1) 细胞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首先是细胞核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例如核膜消失、出现丝状的染色体等,随后细胞核一分为二;最后细胞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由一份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每一份中含一个细胞核。
(2) 细胞分化 即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
4. 绿色开花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Ⅰ)
(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Ø 主题 2 生物与环境
5.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Ⅰ)
(1)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3) 生物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互助和斗争)和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6. 生态系统的组成(Ⅱ)
(1)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3)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而形成的简单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起点为生产者;用“→”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要完整,消费者到该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为止;不出现分解者。
(4)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 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顶级消费者体内的有害物质积累最多。
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自我调节(Ⅰ)
(1)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而且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
(2)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
(3) 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换和输出的全过程,成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
(4)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甚至难以修复。
8.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Ⅰ)
(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与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
(2) 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3)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控制人口增长、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物资源(对于濒危物种,可采取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Ø 主题 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9.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Ⅰ)
(1) 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幼小的植物体(2)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有的种子中还有胚乳。(3)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储存在胚乳中,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储存在子叶中,在种子萌发过程未长成绿叶前提供营养。
(4) 种子萌发的条件 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 内部条件:胚完整;胚具有活性,不在休眠期;储存有足够的营养。所以选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5) 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提供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
(6)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当幼苗长出叶片后即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0.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Ⅱ)
(1) 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构成,花药里有花粉粒,花粉粒里会产生精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构成,子房里生有 1 个或多个胚珠着生在子房壁上。(2) 当花发育成熟后,花冠和花萼绽开,露出雄蕊和雌蕊,这一过程就是开花。开花有利于植物传粉。(3) 传粉:开花时,雄蕊上成熟的花药裂开,花粉粒散出并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传粉有两种方式,即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异花传粉主要有虫媒传粉和风媒传粉。(4) 受精:成熟的花粉粒经过传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不久就会 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花柱向下生长,直至胚珠的内部。在伸长的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当花粉管伸入到胚珠内部后,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就是绿色开花植物普遍具有的双受精现象。(5) 形成果实和种子:受精完成后,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在胚珠中发育成为胚。受精极核发育成为胚乳,胚乳中贮存有营养物质。胚珠的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为果皮。果皮和种子构成果实。
11. 绿色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和无机盐(Ⅰ)
(1) 绿色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需要多种无机盐(需求量较大的是含 N、P、K 的无机盐)。 2) 绿色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是从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部位。根毛是根尖特定区域的表皮细胞(根毛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 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尖上生长根毛的区域是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3) 细胞吸水和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时, 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4) 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导管运输,在木质茎中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叶中的叶脉也有导管;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运输,在木质茎中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叶中的叶脉也有筛管,所以形成两根上下联通的管道。
12. 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Ⅰ)
(1) 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动力。(2)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可以不断地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3) 蒸腾作用的意义:为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动力;降低了植物体表面的温度,防止高温对植物体的伤害;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在地球的水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Ⅱ)
(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2) 在氧气的参与下,细胞内的葡萄糖等有机物会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这个过程被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物质氧化分解过程, 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3) 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释放能量。(4) 意义①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 养物质,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把太阳光能转变成淀粉等有 机物中贮存的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煤 炭、石油等能源物质所含有的能量,也是古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所储存的太阳能;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于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5) 影响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农业生产是人们为了获得光合作用产物而进行的种植活动。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多少具有直接关系。①阳光 通过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等措施充分利用阳光有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光照时间、一定范围内提高光照强度能促进光合作用。②二氧化碳浓度 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③温度 温度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条件:①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就会加强; 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就会减弱。②种子的含水量 种子的含水量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也很大。当小麦种子含水量小于 13%时,呼吸作用非常微弱,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当含水量超过 13%时,呼吸作用就会逐渐加强。当含水量超过 17% 时,呼吸作用强度相当于含水量 13% 时的 20 多倍。因此, 粮食入仓前一定要晒干,使种子的含水量小于 13%。③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氧气充足时,能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氧气的浓度降低或者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可减弱植物的呼吸作 用。当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到 1% 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会受到抑制。
Ø 主题 4 生物圈中的人
14.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Ⅰ)
(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胰腺内还有胰岛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
15. 食物的消化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Ⅱ)(1) 食物中含有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和无机物(如水、无机盐等)。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无机盐中的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组织细胞更新的重要原料。蛋白质还是构成酶和某些激素的重要物质。葡萄糖等糖类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2) 消化 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3) 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淀粉在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即可以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作用下初步消化成多肽;小肠内有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肠液和胰液里含有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消化酶,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各种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最终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必经过消化,在消化管内可以直接被吸收。(4) 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其中,大部分营养物质进入毛细血管,一部分脂类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直接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口腔和食管 基本上没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
胃 能吸收少量的水、 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 能够吸收 大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肠 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从吸收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来看,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被小肠吸收的。因此,小肠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5) 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器官(5-6米);在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的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表面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部分布有毛细血管网和毛细淋巴管。这些结构扩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16. 均衡膳食与食品安全(Ⅰ)
(1) 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青少年,合理的营养膳食是保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其中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更大。(2) 均衡膳食 首先,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要平衡。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其次,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要均衡。由于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所以摄取食物要多样化。(3)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民经济健康发 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
17.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Ⅰ)人体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和异物;血小板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2) 人体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出逐级分支到各器官;静脉将各组织脏器的血液汇合运回心脏;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与最小的静脉,可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如动脉管壁厚、弹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最快;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适于进行物质交换。(3)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心脏由四个中空的腔组成,包括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心脏各腔与不同的血管相连。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静脉→心房→心室→ 动脉。
18. 血液循环(Ⅱ)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到达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再流到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由冠脉循环完成,冠状动脉位于主动脉基部,冠状静脉流回右心房,因此属于体循环的一部分。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到肺部毛细血管网, 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
19.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Ⅰ)
(1) 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空气中获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2) 人体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肺部的空气。(3)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肺与外界的气*换。
20. 发生在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换过程(Ⅱ)
(1) 肺通气 当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这就是吸气的过程;当呼吸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从肺排出,这就是呼气的过程。(2) 肺泡与肺泡外毛细血管之间气*换 吸入的气体到达肺内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其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与血液完成气*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3) 组织细胞处气*换 进入血液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最终运输到人体各处的组织细胞。
21. 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Ⅱ)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供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2.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Ⅰ)
(1) 人体排出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主要有三条途径径,包括排出尿液、排出汗液和呼气。(2) 人体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3)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
2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Ⅱ)
(1) 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起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2) 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暂时贮存在膀胱中,当达到一定量就会刺激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神经调节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24.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Ⅰ)
(1)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2)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有运动、感觉、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下部与脊髓相连,有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3)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4) 神经包括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5) 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传导兴奋。
25.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Ⅰ)
(1) 反射是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2)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3)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部分。(4) 反射的类型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非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6.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Ⅱ)
(1) 人体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眼球壁外膜由角膜、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为视网膜,视网膜上分布着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形成视觉感受器。光线经过角膜、瞳孔,以及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形成物像到视网膜上,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受器形成神经冲动再沿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2) 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内耳的耳蜗中有对声音敏感的细胞,形成听觉感受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经过耳郭和外耳道,使鼓膜产生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到达耳蜗,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形成的神经冲动 再经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3) 视觉、听觉异常近视-物像落到了视网膜前方,原因可能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矫正方法可以佩戴相当于凹透镜的眼镜。远视-物像落到了视网膜后方,原因可能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且不易恢复原状,矫正方法可以佩戴相当于凸透镜的眼镜。引起视觉、听觉异常的器质性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即折光光系统、传导性结构发生病变和神经性结构发生病变(神经性视觉异常——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等;神经性听力异常——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等)
27.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Ⅰ)
(1) 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直接进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细胞发挥作用,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2)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胸腺和卵巢、睾丸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过多会导致侏儒症(成人的肢端肥大)或巨人症;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缺乏或分泌过多会导致呆小症和地方性甲状腺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缺乏会导致糖尿病; 卵巢和丸分泌性激素,调节生殖器官的发育并激发、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Ø 主题 5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8.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Ⅰ) (1)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2)运动是动物区別于其他生物类群的显著特征之一。运动对于动物的意义:动物通过运动才能够完成摄取食物、逃避敌害、寻找配偶、进行繁殖等活动;保证个体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
29.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Ⅱ)
(1)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主要是运动系统。哺乳动物和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骨连结)和肌肉(骨骼肌) 组成。(2骨的结构和成分都是与骨的功能相适应的:骨的结构分为骨膜、骨质、骨髓,具有既轻便又坚固的特点;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韧性。(3)运动中起支点作用的结构是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组成,关节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骨骼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通过肌 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肌腹受到刺激时能够收缩,为运动提供动力。(5运动的实质是骨骼肌收缩,牵拉着骨围绕关节活动。(6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身体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并需要消耗能量。
30.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Ⅰ)
(1)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在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变化),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动物的行为依据其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等。(3)某些群居动物还具有社会行为,即其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受精地点 胚胎发育的起点 胚胎发育的场所 胚胎发育的时间 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 胎儿的血液来源 胎儿产出的通道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些脊椎动物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社会行为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其实现依赖于群体中个体之间各种方式的信息交流(如声音、气味、动作、形体姿态等)(4)动物的行为依据其获得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越强。
Ø 主题 6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31. 人的生殖和发育(Ⅰ)
(1) 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在男性生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睾丸,它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细胞。在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卵巢, 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 道,也是精卵结合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 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2) 受精是指精卵细胞结合的过程。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为成熟胎儿的过程。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32. 青春期的卫生保健(Ⅰ)
(1)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育时期。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出现第二性征;生殖器官从开始发育到成熟,男性出现遗精现象, 女性出现月经现象;生理功能明显增强,如脑的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肺功能增强(肺活量明显增加)等。(2) 青春期是人体生理走向成熟的最后发育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性格和其他方面素质水平的黄金时期。要切实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与保健,保证身心的健康发育,为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3) 在青春期,身体的生长发育比较迅速,对糖类、蛋白质、脂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应增加,因此青少年要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尤其要克服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同时, 要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4) 女性在月经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抵抗疾病能力减弱,因此月经期间除要保持外阴清洁外,还要注意保暖,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参加剧烈的运动或过重的体力劳动。男性的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出现遗精不要紧张,要正确对待。(5) 在青春期,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敏感、逆反、嫉妒、挫折感、自卑感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要学会自我调整。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自我控制,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因此不能以青春期为借口放任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应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 主动避免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为健康成长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33.昆虫、两栖动物、鸟的生殖和发育(Ⅰ)
(1)不同昆虫的发育方式有所不同,如蝴蝶、蚊子、苍蝇、家蚕等昆虫发育过程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幼虫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与成虫有显著的差异,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螳螂、蟋蟀等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要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身体较小、翅较短、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其他方面与成虫相似,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不完全变态发育。(2)青蛙是两栖动物的代表,其生殖发育方式为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3)鸟类的生殖发育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鸟卵中发育为雏鸟的结构是胚盘,是鸟卵的主要结构。
34.植物的生殖(Ⅰ)
(1) 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卵结合过程,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产生的子代遗传物质来自于一个亲本,具有后代性状稳定的特点。(2) 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营养繁殖指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后(或暂不脱离), 通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等,生长发育成独立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等。①扦插指剪取植物的根、茎、吐等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 等到生根后移栽,使之发育为独立的新植株。②嫁接是把一株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 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前者称为接穗,后者称为砧 木。嫁嫁接分为枝接和芽接。嫁接时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 结合,以确保嫁接成功的关键。嫁接技术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 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等效果。以柿子树枝条嫁接于黑枣树为例,接穗成活后结出的是柿子,砧木结出的果实仍是黑枣。组织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要求的组织、细胞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从而获得完整植株的技术。它属于现代人工繁殖技术,具有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的特点。适合珍稀品种、模式植物、经济作物等的实验室栽培。(3) 种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种子的胚,胚是幼小的植物体,这种生殖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产生个体的遗传信息,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异性和适应性。如果把果肉是黄色、基因组成是 BB 的花粉,涂到果肉是红色、基因组成是 bb 的桃花的柱头上,则结出桃子的果肉颜色和基因组成分别是红色和 bb。后代种子的基因型是 Bb。
35.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Ⅰ)
(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生物个体(如流感病毒, HIV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因此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2)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单存在。
36.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Ⅰ)
(1) 在遗传学中,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特征统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2) 生物的性状在亲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性。这种生物亲子间具有相似性的现象,称为遗传。(3)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4) 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7.人类的性别决定(Ⅱ)
(1) 人的体细胞内有 46 条(23 对)染色体,其中一对决定人的性别,为性染色体,另外 22 对在男、女体细胞中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即 XX,女性染色体组成为22 对 XX;男性体细胞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即 XY,男性染色体组成为22 对 XY。(2) 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的精子中一半含有 Y 染色体,另一半含有 X 染色体;而女性只能产生含有 X 染色体的卵细胞。因此, 经过受精作用,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决定了子女的性别,且理论上男女出生性别比应接近 1:1。
38.生物的变异及应用(Ⅰ)
(1) 生物性状在受基因控制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2) 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3) 生物的性状在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差异的现 象,称为变异。(4) 受理化因素等影响,细胞中的基因或染色体可能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仅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不能遗传给后代。(5) 可遗传变异的原理常被应用于生物育种,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6) 生殖细胞携带致病基因或受精卵形成过程中引起的基因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称为遗传病,如白化病、红绿色盲、唇裂等。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Ø 主题 7 生物的多样性
39.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征(Ⅰ)
(1) 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目标是反映生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2) 人们一般依据不同生物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对生物进行分类。七个分类单位中,最高等级的分类单位是界; 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3) 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且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越多。(4) “种”即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5) 对于生物的分“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其中后四个界属于真核生物。(6) 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结构特征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集中在细胞的一个区域,即核区。除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比较明显,没有发现其他成型的细胞器。②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具有由膜包被的真正的细胞核。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蘑菇、霉菌等。③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其内的核酸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④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的差异,无种子的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种子的植物类群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的茎和叶有了一定的分化,并具有假根;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茎、叶以及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⑤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的差异。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主要特征可概括为: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多具有贝壳;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主要特征可概括为:鱼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鸟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恒温卵生;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40. 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Ⅰ)
(1)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使人类和动植物患病、与人类和动植物共生、用于食品制作、导致食品腐败、用于基因工程、用于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用于生物防治等。(2)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不同类群的真菌还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患病、用于食品制作、导致食品腐败、产生抗生素等药物。(3) 病毒一方面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极大危害;另一方面某些病毒也被用于疫苗的研制、生物防治和转基因技术。(4)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各个类群的植物都具有各自的作用,如藻类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被子植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等。(5) 各类群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与人类生活相关,如食用价值、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等。(6) 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物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此外还有易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1.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Ⅰ)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化石和地质学相结合,可以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2) 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类群动物的骨骼具有类似的结构模式, 胚胎发育学的研究发现不同类群的生物在胚胎发育时都会经历相似的发育阶段,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不同类群生物的同种蛋白质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这些证据都间接地证明了不同的物种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即提供了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3) 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一定的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42. 生物进化的观点(Ⅱ)
(1) 解释生命的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神创论、生生论、自然发生说、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其中化学进化论最为人们所接受, 该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的原始海洋中,经历了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等阶段, 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2) 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学说中,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为人们所接受。其要点可以概括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和遗传变异的特点,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Ø 主题 8 健康地生活
43.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Ⅱ)
(1) 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2)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4.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Ⅰ)
(1) 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第一道防线; 体液中的*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免疫物质(如抗体)组成第三道防线。(2)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人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3) 在特异性免疫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即抗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两者特异性地结合,将病原体清除或失去致病性。
45. 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计划免疫(Ⅰ)
(1)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清除体内受损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2) 我国目前实行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46. 心血管疾病、癌症、酗酒、吸烟和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Ⅰ)
(1)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2)吸烟、酗酒、吸毒、网瘾及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维持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47. 安全用药与急救(Ⅰ)
(1) 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安全用药常识对于保障健康非常重要(2) 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先判断其有无呼吸或意识,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3) 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首先要关煤气、断电,确认处于安全的环境中,然后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4) 外伤出血需区分出血血管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 缓慢而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涌出。对于大动脉或大静脉出血,应尽快拨打“120”紧急呼救,同时分别按压近心端或远心端止血。
主题 9 生物技术
48.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Ⅰ)
(1) 人们通常把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积累特定产物的过程, 称为发酵。(2) 利用发酵技术可以制作风味各异的食品。不同种类的食品, 其发酵原理和应用的微生物也不尽相同,
49. 食品保存的方法(Ⅰ)
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通常可以从隔绝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活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50.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Ⅰ)
(1) 克隆原意指无性生殖。现在,人们常常在基因、细胞、个体等不同水平上获得克隆产物。个体水平的克隆指产生基因相同的新个体。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大量植株是植物个体水平的克隆。②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克隆羊多莉的过程属于动物个体水平的克隆。最新的克隆猕猴的成功具有重要医学价值。③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在拯救濒危动植物等方面发挥作用。(2)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一种生物 DNA 中的某个基因“切”下来, 然后连接到另一种生物的 DNA 上。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3)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具有重要影响。①生物技术将在医药保健、能源开发、食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②现代生物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如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自身,必然会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产生威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