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危险的,反正我小时候是被自己用石头砸伤手指好几次。
农村孩子的学校,大家比的不是穿了什么名牌,比的是成绩怎样,当然,还有谁带到学校的“子”雕琢得更圆润更好看。
除了在山坡上凿子,抓的子还可以去那种刚铺的式子路上捡。
一般那些小石子,都会在碎石机里来回打磨,消掉了棱角,很容易捡到没有棱角,摸起来很舒服的石子,正好可以拿来抓子玩。
多少农村孩子的童年记忆?
与大城市里,孩子们玩的机器人模型、洋娃娃相比,农村孩子的游戏其实也很多,而且大多都是物尽其用,是能从大自然里索取的。
而抓子儿,就是很多农村孩子才会玩,才玩过的游戏。
我记得以前,总会偷偷摸摸的将敲好的子揣进裤兜里,深怕被爸爸妈妈知道。
在他们眼中,去学校就该踏踏实实学习,一整天就去抓子,那也是不学无术的表现。
而到了学校,一下课的10分钟,就会和同学们抓子,在光滑的水泥地板上,可比山坡上的土地和不光滑的石板抓起来爽太多。
不过有那么段时间,老师发现课间学生们都在聚众抓子,觉得影响不好,就会收走学生的子,但这能怎样,学生们还是会把子带到学校,中午的时候一起玩耍。
现在想来,抓子的确成为我自身孩童时期不可或缺的乐趣,哪怕一个人,也可以玩很久。
以前抓子我也算是个高手了,现在记忆有些模糊,隐约记得有一关叫“打等”,就是将两个小石子重合叠在一起,然后用其它三颗跑出去用手背来接,接到几颗,就能用几颗去敲打叠在一起的那两颗,但可不是直接扔去打,而是用抛出手背去接,并用手背掷出去打。
整个过程难度还是挺大的,不过所幸我自身手掌比较宽大,总是能接住很多子,也总是能完好的对准叠在一起的两颗子,做到完美“击毙”。
这个游戏几乎贵州的农村孩子都玩过,其他地方我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玩这个游戏呢?
抓子儿游戏的过往
后来了解到,抓子儿这个游戏,在一些地方也叫“拾子儿”,一些满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玩,还将其称之为“抓嘎拉哈”,北京和山西一些地方,还把它叫做“抓拐”。
因为它的玩法,一些地方还把它叫做“接子游戏”或者“五石游戏”。
据说这种游戏在国外都有盛行,除了用碎石,一些地方也改用距骨、籽粒等代替,而玩法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