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的重型火箭,全球现役三大载人火箭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3-10-31 10:59:04

一、中国

世界主要的重型火箭,全球现役三大载人火箭(1)

技术评价:中国已经被公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航天大国及强国! 众所周知,航天航空综合技术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彰显,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国的航天事业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美俄等国起步略晚,但中国的航天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绩与巨大成就。

事实上,中国同样是一个航天古国。比如早在14世纪末的明朝,士大夫的万户曾把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个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成为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利用火箭实现飞天梦之人。



中国航天事业早已实现了先人的飞天梦,自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升空开始标志着中国开始踏上了现代航天事业的征程,在短短半个世纪中,中国不但实现了载人航天,同时还实现了深空探测等一项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创举。比如从神舟到嫦娥,从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到嫦娥四号成功探月,再到中国的探月计划一直到探索火星计划,无不彰显着中国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快速腾飞。

从之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中国开始全面开展重型运载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已初步确定运载火箭技术方案和研制能力布局方案。按计划,重型运载火箭2030年前后将实现首飞,此举将使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真正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并腾飞。

回顾历史,早在2015年9月,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成功,长征六号火箭首次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同样是在2015年9月,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固体燃料推进的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6月,中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满足了我们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胖五的中国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2016年11月首飞成功,长征五号是中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至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长征五号的成功首飞成为了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据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李洪介绍,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包括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与长征八号三型火箭,目前均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后续新一代中型火箭将逐步替代现役中型火箭,继续提升我国火箭整体技术水平,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均将大幅提高。重型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起飞推力达3500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00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8吨,飞向月球的轨道运载能力达2吨,飞向火星及金星的轨道运载能力达28吨 。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只有美国与前苏联研制了重型运载火箭,上个世纪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使用的就是重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据报道,中国的重型运载火箭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无疑这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将会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跨越。

二、美国

世界主要的重型火箭,全球现役三大载人火箭(2)

技术评价:美国是全球公认的军事科技高度发达的超级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美国同时拥有现今整体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同时其军费也名列世界第一,曾经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支的4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美国在计算机与网络发展史上贡献极大。

美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火箭技术,早在50多年前,美国与前苏联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拥有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美国的载人登月已过去几十年,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足以证明了美国运载火箭的实力。在运载火箭领域,负责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推力高达3500吨,它也是美国推力最大的火箭。五十多年前,美国曾先后6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依靠的就是土星五号超重型运载火箭,美国在1967年到1973年这个期间共计发射土星五号13枚,其中有9枚土星五号负责将载有美国宇航员的阿波罗宇宙飞船送上月球轨道。

美国主流运载火箭包含有:雷神运载火箭、宇宙神运载火箭、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土星号登月火箭。值得一提的是,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 ,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此后,美国先后用几种中程和洲际导弹,经过改进研制成为雷神,宇宙神,大力神以及德尔塔等几种不同用途的运载火箭。

雷神液体火箭本身推力为78吨,起飞重量56吨,能把700多千克的卫星送上500千米左右高的地球轨道。雷神是美国发射早期小型卫星如发现者号的运载火箭,从1959年以来发射400多次,现已不常用。

宇宙神系列火箭: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已连续生产50多年。起飞重量120吨。曾用来发射过通信卫星和水星号载人飞船。自1959年以来,已发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载工具。

德尔塔系列火箭:由美国科麦道公司研制生产,至今已发射560多次。德尔塔号三级火箭有两种型号,起飞重量分别为220吨和230吨。德尔塔火箭于1960年5月首次发射,它先后发射过先驱者号探测器,泰罗斯气象卫星,云雨号卫星,辛康号卫星,国际通信卫星Ⅱ,Ⅲ号等。

大力神系列火箭:由马丁·玛丽埃特公司研制生产,共有6种型号,现已全部退役。发射重量680吨。大力神系列火箭至今已有150多次发射纪录。它主要发射各种军用卫星,也发射了太阳神号,海盗号,旅行者号等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1961年4月20日,美国总统提出研制登月火箭的设想,并询问60年代能否把人送上月球。当时布劳恩斩钉截铁地回答:" 行!"于是,在布劳恩的主持下,开始实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制计划。1964年至1967年,相继研制成功土星1,土星1B,土星5等几种型号。

1966年研制成功它的改进型土星1B号两级火箭。从1966年到1975年共发射9次,除运载阿波罗飞船试验外,还3次将宇航员送上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1次发射阿波罗载人飞船与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对接联合飞行。

1967年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运载火箭土星5号问世。它是三级火箭,起飞重量2950吨。从1967年到1973年共发射13次,其中6次将阿波罗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在航天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三、俄罗斯

世界主要的重型火箭,全球现役三大载人火箭(3)

技术评价:俄罗斯曾经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航空大国。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总体发射次数上仍占据着领先地位。

比如俄罗斯著名的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其中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火箭。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被称为联盟计划。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起飞重量310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曾是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能源号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天顶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三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礼炮号"、"和平号"等空间站的发射。 四星级"质子号"主要用于发射各种大型星际探测器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世界上能够被称为军事制造大国,俄罗斯属于屈指可数的一个,因为俄罗斯的前身是苏联,所以俄罗斯的军事制造技术具有很强工业的基础。据外媒报道称,俄罗斯之前开始生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推力的“沙皇引擎”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RD-171MV,而这将让俄罗斯在火箭发动机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款发动机还将被用于“叶尼塞”号超重型火箭,根据专家们观点,RD-171MV的参数可谓独步全球,能助俄罗斯维持在火箭发动机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大大提升了俄罗斯的军事制造地位。俄航天政策研究所学术负责人伊万·莫伊谢耶夫曾经表示:“RD-171MV是全球最强的液体燃料发动机,它有四个燃烧室,受煤油液氧的燃烧产物驱动。”值得一提的是,超大功率发动机可让二十至三十吨重的载荷入轨。

四、欧盟

世界主要的重型火箭,全球现役三大载人火箭(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