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司令,哪个时期的最厉害?
显然是越早期的越猛。为何这样说?1949年初全军大整编,全军共编了十九个兵团,能当上兵团司令的自然都是狠人。
但在1949年整编之前,还陆续存在过好几个兵团。那时能当上兵团司令的,才是狠中之狠,都是超一流顶尖高手。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两位主角,就是那时涌现出来的高人。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同是早期兵团司令,两人的人生之路却截然不同,一位走上了开国十大将的行列,成为我军历史上任军种司令员时间最长的老勋臣,注定要成为我军历史上的地标式人物。然而另一位与其并驾齐驱的猛将,却连军衔都没有。
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一、东野两大兵团司令
1948年11月之前,我军相继出现过十个兵团,分布在华东、东北、中原和华北四个系统。
华东四个兵团司令,粟裕,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不过粟裕兵团存在的时间很短,主要是为了执行第二次千里挺进作准备,中央取消此任务后,粟裕兵团就迅速归入华野原建制了。
华北三个兵团司令,分别是一兵团徐向前,二兵团杨得志,三兵团杨成武。
中原一个兵团司令,陈赓。陈赓兵团一直执行的是战略任务,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所以大家也得出陈赓大将的本事到底有多硬。
东北两个兵团司令,分别是一兵团萧劲光,二兵团程子华。
为什么讲这时期的兵团司令更厉害呢?这时各*军基本作战单位是纵队,军级单位。因为兵力并不是特别多,*军指挥所完全能胜任指挥,所以没有必要普遍推开兵团级建制。
出现兵团,都是为了应付复杂特殊的军事形势。比如华东*军,1947年七月分兵,偌大一个*军一分为四,实际上以兵团的规模各自行动,为了把国军进攻阵型扯乱扯散,所以拼了老命豁出去把自己大卸八块也要把敌人搞乱,当然也起到一定效果。但总体上看分兵效果并不好,局部多处失利,所以后来只有韦国清苏北兵团一直保留兵团的规模,其他纵队都恢复由粟裕统一指挥了。
陈赓兵团一直保持着,是因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为了保障刘邓大军的后路,扯住中原国军别攒劲往南调,有必要维持这个兵团的存在。
华北情况稍微特殊,聂帅总体坐镇,徐帅屈身以就兵团司令之职,实际略同于陈赓兵团,单独执行解放山西的战略任务。二杨兵团则各自发挥善于作战指挥之长,弥补聂帅在这方面的不足。至于什么不足,尊重老人家,我们就不多说了,懂的自然都懂。术业有专攻嘛。
而东北两大兵团的出现,与其他*军都有所不同,在林罗刘足以指挥整体作战的情况下,让萧劲光和程子华陆续担任兵团部指挥员,一者适应当时战场所需,二者萧、程两位确实各有惊人的艺业,足以分担东总的指挥压力。
萧劲光1948年9月1日开始担任东北*军第一兵团司令员。但萧劲光坐镇一方的历史其实早于此足足一年,1947年9月,萧劲光就已经开始担任辽东前线指挥所司令员,统一指挥活动于南满的三纵、四纵和三个辽东独立师,实际上相当于三个纵队的兵力,一个标准的兵团配置。一兵团就是由这个前线指挥所发展而来。
程子华兵团的出现,意图更明确了。1947年8月,东总在北宁线刚刚组建两个纵队八、九纵,让这两个纵队配合东总主力发动秋季攻势。林罗刘远在北满,要说勉强指挥全东总部队也不是不行,但是中间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总是不方便,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一线情况。便由近在冀热察辽军区的该军区司令程子华,担任东总前方指挥所司令员。东野早期的第二兵团,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看得出来,萧、程二位当时担负的任务、地位,都是不相上下的。
那为何命运的走向出现那么大差异呢?
二、三十年海军司令萧劲光
先看看萧劲光,萧劲光在抗战时期做的工作比较杂,基本没有直接参与作战指挥,这是他与程子华比较大的区别。
由于萧劲光出洋留过学,系统学过苏军的军事理论,回国后做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主要军事指挥员,比如参谋长、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等等,抗战中一度还参与到与阎锡山的政治捭阖中,可以说,中央把萧劲光当多面手用了。1942年5月,萧劲光出任新成立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是贺龙。后来又一度与徐向前搭过班子。
后来研究者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较,萧劲光也无法在作战指挥上超过程子华。
但萧劲光有一个突出特点,极受中央信任,尤其是非常受*器重。
1945年七大,萧劲光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后来与萧劲光同任东联副司令的老几位,只有吕正操也是候补委员。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意味着什么呢?
七大本身就非同小可,1928年召开六大之后,因为战争和极度危险的形势,长时间无法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直到抗战后期形势稳定下来,才有精力重新选举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现实意义,都是划时代的。能入选此时中央委员会和候补委员的,都是身经百战、在严峻考验淘汰下脱颖而出的时代精华。
七大共选出44名中央委员、33名候补委员。八路军、新四军等军队将领进入44名中央委员的,全是后来的元帅、大将级人物。进入33名候补委员的,全是大将、上将级人物,上将极少,只有王震和吕正操两位。
记录至此,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萧劲光在抗战时的形象,他是一位能力比较全面、政治地位非常高、资历非常深厚、特别受中央信任的将领。
所以当抗战胜利后,中央往山东解放区增派干部时,任命萧劲光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有的分管后勤有的分管作战,兼参谋长就意味着排名靠前,主抓的工作比较重要,是军区司令员的主要助手。
到东北后,萧劲光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虽然位数第三,但其他几位像周保中、李运昌、吕正操、黄克诚等,要么是分管后勤、交通等领域,要么负责一个二级军区,萧劲光是东北我军总部的核心助手。
既然是主要助手,为何还要把萧劲光放出去当兵团司令呢?
盖因东北我军形势比较独特,林彭罗刘等指挥部领导率主力在北满,也就是黑龙江一带。另有东满、南满、西满三块相对独立的根据地,这是当初挺进东北后暂时受挫,东北我军采取让开大路程、占领两厢战略,于是形成我军各据边角,国民党军占据吉辽二省腹心之地的局面。
萧劲光外放当兵团司令,先是在南满指挥四保临江战役,到1948年又指挥10多万人围攻长春。
这是萧劲光军事生涯中两件特别吃重的大事。
但是我们说,四保临江战役,萧劲光与陈云更多的是坐镇,一线打仗主要靠韩先楚等将领,尤其是韩先楚机变百出,堪称南满大腿。我们称颂萧大将的功劳,但也不能过誉,不能把所有功劳都加到他的头上。
围困进攻并解放长春,特点是控制局面而不是破解难题,我军兵力占优势,更多是围住、咬住,使郑洞国集团无法逃出长春。当然这也需要极其高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定力,一些善于猛攻猛打智计百出但定力不够的将领,不一定胜任得了这种角色。
萧劲光完成的很好,长春最后胜利解放了。
过程却没什么好说的,没有奇计百出,没有力挽狂澜,萧劲光成功地把一场本可以像济南战役那样艰苦卓绝的强攻硬打,变成灰犀牛现象,堂堂国军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郑洞国毫无办法。这也是一种本事。
萧劲光在1950年1月调任新中国首任海军司令员,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军事生涯,此后三十年,不管高歌猛进还是风雨如晦,萧劲光一直担任海军司令员,没有被任何人替代,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无古人、至今后无来者、大概率也不会有来者的超长任职纪录。
这自然有那个时代的特殊体制因素,很多领导干部退休比较晚。但更主要的是中央信任,特别信任,绝对信任,没想过替换他。他抓海军建设也有办法,从海军学校的建设,到幼年时代海军建设以小舰为主、近岸为主的发展策略,再到除航母之外所有海军船舰门类的构建,包括核潜艇、舰基导弹的建造,萧司令员几近完美地把海军的基础都建立起来了。
毫无疑问,在海军建设发展强大的星辰大海中,萧劲光绝对是北极星的存在。
授予大将军衔,再合适不过了。
三、程子华的别样人生
再看程子华,与萧大将相比是另一种风格。
程子华善战,能打,骁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
红二十五军是诸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减员,反而增加了兵力的部队。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带红二十五军出发时只有2900多人,到达陕北时扩大到3400多人,再加上留在陕南的红七十四师2000人。怎么做到的呢?程子华功不可没。
抗战时期,程子华在晋察冀工作,起初是聂荣臻的重要助手,后来聂荣臻、萧克等*陆续回延安,程子华成了晋察冀军区的实际*。程子华性格刚烈,不平则鸣,对反扫荡作战的失利耿耿于怀,一度召集晋察冀军区主要将领们批评过之前的指导方略。
抗战末期程子华出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中央起初考虑就近派程子华到东北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与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人组成中共中央东北局。
如此之高的地位,是之前打仗打出来的。
后因林罗等人开赴东北,程子华留在冀热辽军区。
大材小用啊!
这位猛将当年是叱咤一方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方面之帅,领导冀热辽一个小小的二级军区简直太容易不过,两年之内,程子华在这个小军区打造出三个主力纵队、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和一个炮兵旅,共计二十万大军……
东野的八、九、十一纵都是程子华一手带出来的。
辽沈战役,程子华当上兵团司令后,主要负责南线作战,尤其令程大将军名扬四海的,是锦西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阻击战。
具体指挥虽说有吴克华、胡奇才等纵队级指挥员来实施,但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兵团指挥员的指挥才能、战场定力和调度能力,绝对是主导性的因素。
塔山阻击战与锦州战役、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城并为辽沈战役的核心战役,论其规模或许不如锦州战役,但就作战的艰苦程度来说,可谓诸战之冠。对比起来,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程子华与萧劲光在作战指挥方面的高下之分。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入关,程子华再次承担重任,入关之后打密云、打张宣,虽说搂草打兔子有点吓到傅作义,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新保安歼灭三十五军,杨得志兵团为什么能好整以暇地以三围一?一方面是杨成武兵团拖住了张家口孙兰峰的部队,一兵一卒无法东援,另一方面就是程子华兵团狠狠咬住了北平方向派过来的援军,一顿重炮猛轰,把国军秒成了渣。
傅作义被东北*军雷霆万钧的威力吓得不敢再派兵西援,是人也不敢啊!一个纵队四万多人,傅作义的王牌军三十五军只有一万五千多,不光兵多,炮兵还多,一水全是美制105榴弹炮,东北国军的装备全都到共军手里了,傅军杂牌出身,哪见过这和好的装备,还打什么?靠什么打?所以说间接促成了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
程子华战功赫赫,照理说1955年大授衔,单论战功,至少上将起步,授大将一点也不亏,人家在1945年七大也是中央候补委员,和萧劲光一个级别。再看看他搭档过的人吧,红二十五军时期一度压徐海东一头,后来红十五军团的党内负责人。晋察冀时代,杨成武等一干猛将都是他的手下,杨成武何许人啊列位?开国上将,建国后官至副总参谋长。东北时期,一度和黄克诚搭过班子。徐、黄,开国大将中一个排第二、一个排第三,程子华若授衔,可以想见是什么重量级。
可惜的是程子华仗刚打完就去山西当省委*了,此后一直在经济战线工作,没有再任军中职务。1955年大授衔,一条原则就是到地方工作的领导同志原则上不再授予军衔,元帅大将里仅有陈毅陈老总是例外,那也是周总理力挺,新四军和华野最合适的代表人物非陈老总莫属,才破了例。程子华将军只好服从组织安排了。
至于网上传言的什么打密云挨*批评,导致程子华不受信任什么的,都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大家一笑置之即可,没有任何深究的意义。
命运从来变幻莫测,没有精准可言。
强如程子华将军,也只能顺而从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