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咱们国家通过一项划时代的决议,各个新闻媒体均把它定义为史诗级。它的重要性、前瞻性、总结性、伟大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但是,我们今天不谈论决议,而是说说“史诗”这个词。
我的许多朋友虽然也经常把“史诗”挂在嘴边,却未必真有几个看过史诗,甚至对于史诗的字面含义,都未必真正的了解。
史诗,顾名思义,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如果按照产生的地域划分,则大致有:
欧洲部分: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中古欧洲的三大英雄史诗: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的《贝奥武夫》、《萨迦》、《埃达》、《卡勒瓦拉》;
亚洲部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波斯的《列王纪》; 俄罗斯的《伊格尔远征记》、格鲁吉亚的《虎皮武士》、亚美尼亚的《萨逊的大卫》;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非洲、美洲部分:
阿根廷的《马丁菲耶罗》、马里、几内亚的《松迪亚塔》;
如果以诞生的时间来划分,还可以加上:
公元14世纪以后的: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弥尔顿的《失乐园》等。
这些史诗当中,篇幅较少的有数千行,篇幅较多的数万行、几十万行,《摩诃婆罗多》的汉语全译本,甚至有五百万字之多,可惜,一样敌不过《格萨尔王传》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的规模。
别说把上述诗歌体裁的史诗们全部通读,即便是想想,都觉得可怕。
何况,现在早已进入了读图时代;
何况,诗歌这种体裁早已不被主流所接受;
何况,因为年代的久远,许多史诗的关键字节遗失、含义表达不明、词意晦涩难懂。
如今,如果有谁会把这些史诗的出版物摆在书房里,一般能够起到两个作用。
其一:彰显学识的渊博,哪怕,仅仅是用来装点门面;
其二:催眠,只要把它翻开、诵读几行,对失眠患者的帮助堪比数羊、数月亮。而且效果极佳。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
史诗作为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从其诞生之初,即通过一代代的吟游诗人不断吟唱、增删、整理、加工、记录,所涵盖的地理、人文、历史等浩大信息量,使它们均已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开卷有益又是必然的。
好在笔者足够幸运,由于经历过迷恋诗歌的愤青时代,以及作为超级宅男的性格特征,曾经在闹书荒的时期将它们迅猛扫入脑中。
于是,刚刚突发奇想,哪天做个专门的公益普及帖,以春秋的笔法、通俗的语言、幽默的手段,将它们一一讲来。
大家一起涨姿势。
毕竟,史诗不仅存在于从前,同样会在今天和后世,散发无穷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