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德国电影公司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德国为轴心的泛欧洲媒体中心,其核心是包容多元文化,并加强对中欧电影市场的控制。
因此德国海外电影公司成为最后一个可以与美压好莱坞电影竞争的公司,实力不容小觑,尤其在成熟的组织规模和庞大的扩张规模中可以体现。
海外制片公司一方面具有成熟的机制,它由多家公司控股组成,实力雄厚,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乌发电影公司和德国电影公司(Deutsche Lichtbild-Gesellschaft),为了共同控制海外利益还设立了一个独立记账的部门。
海外电影公司中 60%的股份属于乌发电影公司,30%的股份属于德国电影公司(后来增加到 35%),10%分配给爱克发公司 (Agfa)不仅如此,就连董事会席位也有相应地分配。
其中乌发拥有 5 个代表、德国电影公司有3个代表、爱克发 (Agfa) 有 2 个代表,如果出现平票,则从乌发电影公司中选出有决定权的主席裁决。
另一方面,海外制片公司根据投资的金额,可以证明海外制片公司处于全方位扩张阶段,其中最北到达俄罗斯、最南到达巴尔干地区。最初为了国家利益和商业成功的期望,海外公司打算投资 300万马克往东欧并初步建立分管部门。
两个月后,海外公司董事会决定投入更多的资金,将最初往东欧投资的 300 万马克全部分配给乌克兰,而俄罗斯和波兰另外各获得 200 万马克,罗马尼亚、土耳其和高加索获得 300 万马克,荷兰和比利时获得 200 万马克,斯堪的纳维亚获得 200 万马克。
德国在乌克兰签订了供应电影的合同,同时在维也纳投资了阿波罗电影公司,以及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投资科尔文电影公司和布达佩斯电影公司,这一系列扩张活动促使德国电影公司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1924 年,意大利电影协会(后来更名为 Ufa-Film Societ AnonimaItaliana)的多数股份以及巴黎的欧洲电影联照(Alliance Cinematographique Europeenne)的多数股份均在乌发公司的掌控之下。
海外制片公司这一 “全方位扩张”的政策也刺激了德国发行机构和影院的壮大,并为德国电影开辟了新的市场。
在德国,平均而言,电影总数的四分之一是由每年只制作一部电影的小制片公司生产,电影总数的二分之一是由每年制作 2-5 部电影的中型公司生产,其余的电影是由诸如乌发、爱美科(Emelka、民族 (National) 和菲布斯(Phoebus)这样的大公司制作的。”
正是由于这些电影公司的规模相差较大,最终促使电影康采恩组织一一乌发公司的出现,其雄厚的资金以及大规模的组织机构成为电影公司成熟的重大表现,具体如下:
一方面,具有资金雄厚的电影康采恩组织乌发电影股份公司(简称“Ufa”)成立,该公司最初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进行宣传、制作和发行爱国影片,其中政府所占股份达三分之。
1916-1917 年图像和电影局 (Bufa)成立并求属于政府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为军队提供电影院和战争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