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是唐朝李贺所做,意思是男儿要建功立业,而后寻求封侯的愿望。《滕王阁序》中,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哀叹。明朝将领戚继光也曾经说过:“封侯非吾愿,但求海波平。”这样的句子,当然这肯定是戚继光将军违心之说。中国古代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想封侯。
当然,这里的封侯是代指爵位。虽然周朝之前也有封爵位的现象,具体的爵位等级没有办法去考证了。从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就建立了固定的封爵制度,那就是天子、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天子是天下之主,刨除天子之外就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既然古人都希望能够封爵,那封爵有什么好处呢?
先说周朝的封爵,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就采取了分封制。具体就是周武王自己是天子,上天的儿子,天下之间他说了算。除了他之外,就在周朝控制的土地之内封了一些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这些爵位的主人可以在自己被封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控制自己的百姓。在你的封国内,你可以在不与天子冲突的基础上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在你国家内部产生的物产都属于你。你不用向国家缴纳税费,只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向周天子进贡,所谓的进贡就是把你拥有的好东西宝贝什么的交给周天子享用。因为你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天子给的,所以你要孝敬天子。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在你封国之内,你死了你的子孙是可以按顺序继承你的位置。这样一来,封爵实际上就是一种地位的传承。不仅仅是你,而且你的子孙后代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就因为这个,封爵位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一朝被封,万世荣华的好事。这样的好事自然是人人都喜欢的。只可惜周朝的诸侯也不是谁都能够获封的。第一批被封爵的诸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功臣,比如姜子牙等。第一类是周氏宗亲,比如周公和召公等。第三类是上古为华夏做出过贡献及夏商后人,比喻虞舜等的后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兼并,大鱼吃小鱼,一些小的诸侯国被大的诸侯国消灭或者蚕食。到最后,周天子都控制不了这一切,干脆不管了。以至于在春秋末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及田氏代姜这样巧取豪夺封爵的事。这如果发生在西周早期,压根是不允许的。后面随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开始称王了,虽然他们称王,但是依然没有封爵的权力,只能在内部封君,大夫等,当然这些都不是爵位。随着秦国的强大,灭掉了当时名存实亡的周天子以后,秦国开始封爵了,比如吕不韦就被封为文信侯,而他的食邑竟然达到了十万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侯,也是食邑最多的封侯。随着西汉建立,刘邦再次采用封国制,不仅沿用了周朝的封爵制度,而且在公之上还设置了王这个爵位,从此以后王也某些时候成为爵位之一。直到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灭亡为止。当然随着封建社会的深入,封爵之后所获得的名誉与物质成了实际,而且封爵的人不在朝廷兼职的话,那也就没什么实权。即便如此也依然有很多人想要被封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侯发生在袁世凯的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袁世凯封赏湖南督军汤芗铭等人为侯爵,只不过这一批人没有蹦哒多少天就都完蛋了。
封爵如此重要,那么在历史上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这是周公摄政的时候给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做出的界定。也就是说封爵封的都是百里之爵。一般的话,男爵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版图那么大,公爵大概相当于两个地级市的版图那么大。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根据孟子的记载,公侯伯子男的封爵的地盘到他的时代已经开始减小了,这是因为天下大部分地盘都分出去了,周天子手里的剩余土地越来越小了,所以也不得不减小封地的规模了。
后面还有记载说,你的封地到不了五十里的话,那你就没有资格去朝见周天子。也就是说只有封爵的人才有资格去朝拜周天子,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殊荣吧。
总之,在古代封爵是几乎所有人的梦想,能够封爵代表了身份和成就。同时封爵制度也让封建统治者们可以更好的控制政权,驾驭臣下,从而更好的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当然,封爵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安宁,维持一个民族长期的平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