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成
假日,与家人在外休闲。几个娃儿围住石桌,其中一个手握一把彩色签签,往桌面一撒……
一瞬间,感到恐龙还在!真没想到,儿时耍过的这游戏,在现代社会,居然还在玩。
过去,人们烧香拜佛,或供奉先人,香炉钵钵头总有香燃完后剩下的竹签签,叫“香香棍(儿)”。娃儿些把这些香香棍(儿)收集起来,就成了玩“挑棍”游戏哩道具。
两叁个娃儿(或更多)在一起,先用“抹尾(手心手背)”决出谁先走,最后两人用“拾雀(儿)(石头剪刀布)”决出末位;然后先走者手握一把香香棍(儿)竖于桌面,松手,让香香棍(儿)自然散倒,形成一堆或重叠、或互不相*形态;这时就用手指先捡起互不相*棍,不能碰到其它小棍;对于重叠的棍,就用一根棍去挑起一根,但不能使其它棍移动;一旦违规,就该第二位上场了。直到小棍全部捡完,哪个捡得多就哪个获胜。
现今的娃儿自然不会用香香棍(儿),也找不齐一把,他们用哩是专用于这个游戏的商品道具。
挑棍游戏能夠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是训练专注力、观察力、运筹力等的益智游戏。
挑棍游戏源于中国,古称“算筹”,是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东西,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长二十三点八六厘米、横切面直径零点二三厘米。到了隋朝,算筹长度缩短,圆棍改成方的或扁的。随着民间的使用,逐渐演变成了互相竞技的小游戏,信手拈来树枝、香香棍(儿)、冰糕片片、筷子等等,都可以拿来耍几盘
2010年11月3日,挑棍被列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节儿童组体育游戏项目之一。
有一个游戏,现在应是“绝种”啰,就是“丢窝(儿)”!一种小賭。道具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民国使用的钱币一一铜元。耍的铜元有两种,一种是铸有两面旗帜的大铜元,俗称“旗子”;一种是面值“贰拾文~壹百文”的小铜元。
耍前先在泥地上用旗子使劲旋转,旋出一个半圆形小坑,称“窝子”;然后从窝子开始跨十步的地面划一直线,场地就布置好了。
参与丢窝(儿)的二人或数人,每人出1~2枚小铜元。
首先确定参与人的顺序,这里不用抹尾或拾雀(儿),而是用“告老嫩”。方法是每人朝窝子丢一枚铜元,按铜元落点离窝子的距离排序,距离最短的人为第一。
“第一”的人先走,将所有小铜元迭成一摞,用姆指和中指上下揑住,食指扶“腰”,站在线外,瞄准窝子丢去,入窝哩铜元就是赢的。丟出去的铜元,有的相迭称“散子”,离窝子最远的叫“飞”,在窝边悬吊吊哩叫“窝悬(儿)”。这时由参与者指定散落的某个铜元,用旗子作打子打出去,打中了也算赢;通常都指定打“飞子”或“窝悬(儿)”,因为“飞子”远,而“窝悬(儿)”被打进窝子就算输。
第一轮剩下的铜元由“第二”继续。然后第三、第四,扫尾的参与者不需“劳作”,剩下的都归他。
有一种运气叫“连窝烂”,一伙就把所有铜元都丢进了窝子,但没遇到过。
后来没得铜元啰,娃儿些就捡些圆石片,照样玩丢窝(儿)。结果邻居娃儿哩打子打飞啰,直接打到我头上,血珠子直冒,赶紧用手按到,走到文庙前街的邮电医院,医生先用剪刀把伤口周边的头发剪光……,然后就是一个伤兵走在回家哩路上。
前不久,看到一张老外在1941年拍的成都照片,立刻想起儿时也耍过哩“公鸡抱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