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宋光华弟子马义松2022.1.29抄录于重庆合川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宋氏形意拳任尔琪前辈批注的版本贡献出来!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懂些周易最佳,性命双修必明易理中五行八卦。
习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周易,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力从肩井起。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解: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臂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稳腰以充实力之基。此上部之格式也。然正头须提起劲来,顺肩须四面平起,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聚敛之意,腰虽实而有下稳之情。此势中之真,不可不知也。步虽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内曲外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力以伸之。前阴极力向后缩起,自然深藏。两胁骨缝俱要极力张开,以合出肋之势。
经曰:即明格式,再言气窍,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解:格式已明,再言炼气之法。用功时,气如抽丝自鼻出之,方不损藏气。此气不调匀,虽欲得而不可得也。盖息自心起,心静而息调,调之者,顺气之出入呼吸也。呼则形松似落雁,劲必先松之;吸则意紧随气行,劲必后紧之。因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用紧也。此即内三合之意。
经曰: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解:承上言气调而匀,说明用气之法也。呼吸出入,调息匀细,莫令耳闻,此调气之法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之后,真气落下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觉周身真气渐渐聚积,坠于丹田,如龙之蛰,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经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解: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之直肠肛门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交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聚于丹田,用意时,必存想有沉至底之势方妙。底者,涌泉穴也。
经曰: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解:此言真气降升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自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脊骨,俞口穴而透入前心,方明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至第七骨节便是。
经曰:既得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解:曰通,气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承上文劲松而紧,言炼气之法也。通透者,由此至彼往来无碍也。属阴,伸筋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者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为之。
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涣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结,二仪有相交互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也谓气血结聚之意。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专也。合者,周身骨节而为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经曰: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解:此下之真窍也。人皆知练步矣,而不知练步之窍在乎按肩也。按肩者,将肩井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人皆知坚膝矣,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也。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坚胯之窍在圆裆。圆裆者,将裆由内向外有力挣横也。下腰之窍在提胸。提胸者,即将前胸极力提起也。
经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解:提颏者,颏骨向上用力提起,自然项正矣。两背骨极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丹田)而出,至六腑向外转出,至手骨而回。松肩者,将肩井之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矣。折天柱者,将天柱穴上顶后交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真窍。瞻合谷者,遇敌之时,将合谷穴(俗名虎口)擎起,令与目齐,专睛视之,此立门法也。
经曰: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用竖,竖以用横。
解:以一身而言,肩井至足底,竖劲也;背骨至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二扇门,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手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裆至足底,竖劲也;自膝于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以横克竖,以竖克横也。
经曰: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解:此总言内功一贯道也。顺天地之精气,纳于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下于足底,下气时,自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自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胳膊里出于手,出气时,自有真气,自六腑转而入于背骨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又二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一下一起,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气炼神之极,则返本还元之妙道也。
经曰: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解:承上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真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天地交泰,有神化不测之景也。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于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进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二、纳卦经
乾 卦
经曰: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解:头为一身之总领,提一身之血脉,统辖全体。面头为功,正而不斜,伸之不缩,不反不侧,不低不仰,此功之见于外者也。至于神采雄壮,仪扬威武,皆气为之也。自视其虎口穴,以定侧身之格局,一扬颏,必先失之于仰,夹背微起又失之于低,须戒之。两耳后各五分,骨交起处是提气穴。提气时,务向上直起庶免反侧之患,然须左右用气。不然,不失立于侧必失反矣。学者不知其窍,纵有大功夫,而丹田之真气不能上贯于头顶,何由得刚健之纯粹之象哉。
凡一出手,即当视其虎口穴,前颏用力提起,不猖不卑,后夹背穴用力塌下,丹田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出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而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而自知其妙也。
坤 卦
经曰: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解:足膝欲沉静,不宜浮躁,取象于坤。人之一身,唯有两脚着地,通身骨肉皆赖以负载,练之不精就有颠蹶之患,况毫无气力者乎?!凡一动步须将两脚落地,两足大趾用力向内,两足掌亦用力向内,两大趾掌后交骨处是正穴,周身用力向地栽住,膝动而足不动,如风之撼树,摇其末不能动其根也!也间之用功于膝者,不过立则直,坐则曲而已。即间有一二通局者,其功夫亦未可知,岂知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者乎。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练者,如胶之贴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可开。其中微妙,有不可言传者,练者细玩坤卦之理,自然有会于心也。又两足十趾皆向地抓住,然必周身之全局,以为出入方妙,若有早晚先后,则不合法矣。
遇敌之时,凡用右步,则左膝不妨略直,惟不可拘于法,亦不可太过,总以不失元气为要。由前而观,两膝如并,由后而观,尻尾如有所凭。比胸塌腰,既不失之前伏,坚膝合步,更不失之后仰,总以阴静为之。
巽 卦
经曰: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解:肩背者,往往直者不能曲,曲则不能直;松则不能紧,紧则不能松。尚不知内刚外柔之体,内巽外健之用。须将肩井穴用力塌下,两肩向内贴住,两背通将出来,自背骨内以意送出劲来,才能手头握得坚实,通身附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矣。久而用之,此乃内柔外刚,内巽外健之奥理,细究巽卦之意自得其妙。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背尖骨相合。曲池穴者,肩顶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虽极力贴住,却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也。下肩井穴,自背骨以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劲。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左背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顺巽之意得矣。
兑 卦
经曰: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解:裆胯取象于兑,裆胯要分而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不可向下,后胯用力向下,不可向前,亦不可向后,涌泉穴气来时向上正行,两胯极力按之,越出越按,越按越出,阴阳两窍(前后阴)用力吸住,不使往来之气自其泻出。此中奥妙,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互相吞并、交步,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毫厘不可散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劲真气无不通矣。
艮卦 震卦
经曰:胸欲练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解:胸者空也,空则不能用力,须以真气主之,然气由两胁而来,不能用胁,焉能用胸!盖不善于动者,亦必不善于止。艮卦之象辞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如鱼之有鳃也。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合则气下胁,于丹田后胁,于两肾中间,一股真气自盖骨下至裆内直沉到涌泉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背,则与两肾相交。一升如电之蓄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一股入胃中,一股入于两臂底通于泥丸。竖则直达顶巅,横则贯于指尖。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偕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也。
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之妙,有难以口授者。用劲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劲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错矣!其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肋,下步之劲在于背,此自然之理也。
坎卦 离卦
经曰: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藏,水宜升,火宜降。
解:坎离二卦(水火),此身内之意也。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学者须细心体会。离者火也,坎者水也。在人身为心肾。肾属水,心属火,火之为性易升而难降,水之为性易降而难升。故心动则火上升,情动则水下降,是其验也。夫火必济之以水,欲不至阳充而病升,水必济之以火;欲不至阴盛而升灾,火必济之以水。此实从来儒家守身,道家之内丹,莫不本于此意,真奥妙无穷也!岂但学拳者。即以拳勇而论,亦有莫大之功。今欲学拳勇,不得不讲劲。欲讲劲,不得不借助于气。欲借助于气,不得不讲求水火矣。盖水火不交,真气必误,而疾病将生。身且不保,而况于劲乎。善于拳勇者,必讲劲,讲劲必养气,养气必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离卦内阴外阳,水中有真火也,真火可以济真水,真水可以济真火;互相济补而后真气得所养也。用功之时协肩井于两胁,由龟尾偕领真气上交于心也。得以意导之下气练步聚筋,偕领心气下交于骨也。亦须以意导之,余详于运气格式。
凡初入门运气者,每日清晨打盘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细调纳入丹田,助津液,足三十六度(36次)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而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遂升于泥丸。呼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于印堂,由印堂降于两鼻孔,由两鼻孔降于喉,由喉降于夹背,由夹背透于前心,由前心直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背,升于泥丸矣。熟练以后,再用守气留气之法。
三、神运经
总诀四章
经曰: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解:此言功夫真气足于内,气现于外,虽隐然不动,满面神光,精华遂射,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形随乃神气之所为,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住,此动之妙也。
经曰: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盛而能纵横,精气足而飞腾。
第一章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离。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自暇,静以动为用,故气虽结而神自扬。既知往来内炼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归。纵横者,劲之纵横;飞腾者,气之深微。
第二章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伏也、怯也、索也,深浅不同。以形击形,身到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伏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第三章神动之用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用;进退者,随手之出入往来任气自起,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于重,复不失之于轻。探如鹰隼之疾飞,若虎豹之訰悍。
第四章神运之意
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明神运,必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力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既无益而有损。凡用此功切记不可交步,更不可用单步,须立(骑)马势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之气逼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敛)。纵时两足齐起,回(敛)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时当视敌之阵法,应有高低远近虚实之变化。亦不可固执,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于此。凡欲用劲,须动身不动心,动心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精神得以飞腾变化矣。是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盖以静用动,非以动用静也,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眠疾,心静而手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内柔而外刚,知体运之妙,明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法中之妙,皆得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然悟妙理也。
神运既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全局。
内功十二大力注解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