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不甘无趣的范蠡带着一家人,辗转来到齐国,更换姓氏,对外自称:“鸱夷子皮”。他带着妻子西施与儿子,来到齐国一处海岸,结庐而居,就此生活下来。闲来无事时,他常会带着一家人海边开垦荒地,耕田播种,依靠产出的粮食、蔬菜自给自足。
时间久了,在生活需求下,从范蠡身上逐渐衍生出诸多副业。如孩子们要吃肉,他就养猪;耕田增加,他就养牛。在需求的不断推动下,范蠡的副业经营越办越大,最后索性扩大范围,搞起了养殖业,养猪、养牛、养鸡、养羊,农忙时也会把重心放在劳作上。
范蠡做事情都有着严格的规划,也正是得益如此,他的副业愈做愈大,没用几年,他就成为当地的富翁。尽管,腰缠万贯,但范蠡却波澜不惊,他对于名利并无兴趣,真正喜爱的是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成为巨富的几年间他生活依旧如初,且经常施恩乡邻散发钱财在当地极有声望。
这期间,他从齐国写信给越国的丞相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
后来,范蠡“贤德”之名传到齐王耳中,齐王派人将其请入宫中,官拜相国。任职三年中,他时常感叹:“作为一个出身普通的白丁,经商做到巨富,入仕做到相国,这或许已是人生的极点,更是许多人一辈子向往的事情,可这未必是好事。”前后思量,范蠡最终选择辞官。
之后,他把相印还给齐国君主,回到海岸散尽家财,带着家人离开了齐国。
一路向西,范蠡来到陶地,定居下来。此处被称为“天下之中”,为周围国家的主要贸易通道,适合经商。范蠡选择白手起家,利用计然之术,洞察市场,审时度势,伺机而动,最终在短短几年内,再次成为巨物,积累万贯家财。范蠡在陶地,他对外自称为“陶朱公”,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陶朱公之名传遍四方。
范蠡经商之路起于齐国,由此,在齐国有着他的许多传说,“范蠡卖马”便是其中一个典故。
范蠡在齐国生活期间,发现这里的马匹优良,非常适合作战,而吴越一带却缺少这种良马。他从中发现了商机,无论是在齐国收购马匹,还是在越国出售马匹,这都不是难事,问题是如何把大量马匹运往越国?
须知,齐国距离越国有千里之遥,若自行运送,人马住宿费暂且不提,单说路上的劫匪强盗,就足够令人头疼。范蠡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齐国有一位商人姜子盾,势力庞大,经常贩卖麻布至吴越地区。沿途之地,姜子盾都已金钱打点,故没有劫匪抢夺他的货物。
了解这些后,范蠡计从心来,准备利用姜子盾帮自己运马。当天,范蠡拟写了一张榜文,贴在城门处公示,其上大意为:“本人最近组建了一支马队,用来运送货物。开业优惠期间,运送货物一律免费。”此等好事一经贴出,立刻传遍全城。
姜子盾听说后,心中暗喜,当即到范蠡府上拜访。对于姜子盾的到来,范蠡早已料到,不过,他表面上还是故作惊讶,礼遇有加。二人寒暄一番后,姜子盾直入主题,谈及来意,请求帮运布料,范蠡当即答应。
最终,借助着姜子盾的钱道,范蠡平安把马匹运至越国,赚了无数钱财。从这个故事看出,范蠡是极具生意头脑的,他懂得洞悉市场,另辟蹊径,堪称经商之典范。同时,“范蠡卖马”又体现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是我国最早的协同竞争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