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
七月,太子李亨率侍从官员步骑两千到达灵武。灵武地处黄河河套上游,水草丰盛,是朔方节度使的驻所,历来是控制西北的边防重镇,又是南下关中,东山晋冀的战略要地。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从此肃宗就以灵武为基地,调整战略部署,整军经武,准备反攻。
唐玄宗之所以执意让哥舒翰出关攻击安䘵山叛军,分析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各方势力逼迫唐军轻出潼关,背后有十分深刻的经济原因。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唐太宗时,高级文武官员仅642人,唐高宗初增至 13465人,唐玄宗时又增至17686人。
官员数量的增长意味着,长安城的官员家属数量也呈几何增长;府兵制破坏后,护卫长安城的十几万中央禁军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大军在陇右、河西等地与吐蕃抗衡,也需要大量粮饷;加上天宝年间达官贵人普遍生活奢靡,导致一年输送进关中的数百万石粮食依然不够消耗。
关中粮食消耗的急剧增长,使得唐王朝越来越依靠从关中以外地区输送来的钱粮物资。那时,漕运将粮食集中于洛阳附近的含嘉仓,然后陆路运送至关中,或经开封入黄河再转渭河入长安。安史之乱后,紧急启用经汉水上溯转旱路入长安的线路。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叛军将唐军压制在潼关内,切断了漕运物资经洛阳至长安的通道,大量物资只能转道秦岭,大大增加了运输难度和成本,也造成输送到长安的物资急剧减少,这让整个大唐朝堂十分担忧。
不仅皇帝想尽快收复洛阳,恢复原有运输途径,朝中大臣们也迫切希望打通潼关交通线。这才是哥舒翰被迫出潼关的根本原因。
大唐的奢华
其二,从政治上看,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番改革,开元之治,朝野歌功颂德,唐玄宗意满志得,以为基业稳固,可以安享太平。
他不相信一个边帅敢于反对大唐天子,更不相信他一手提拔,宠信无比的安禄山会造他的反。一旦叛乱的消息证实,当然震怒不已。
安䘵山叛军摧腐拉朽,长驱直进,特别是攻占东都洛阳,更无情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他的情绪是盛怒急躁,他的方针是早日平叛。
洛阳的得失还关系到唐玄宗的政治威信。如果能收复洛阳,关中则会安全很多,不用担心叛军会随时破门而入。还可以将战线拉平,震慑不安分者。
而反攻的失败,使唐玄宗剩余的最后一点政治权威也失去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连杨贵妃都保不住,更不用讲太子李享逃出了他的控制,自说自话地在灵武继了皇帝位。
再次,由于杨国忠出于私利误导唐玄宗。因为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坐拥大军于潼关,想联合太子的势力一起对自己发难。杨国忠的这一判断,可能来自于他与军队系统势如水火的自我认知。被叛军势力和朝廷将领共同嫉恨的臣子,杨国忠算第一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原因之一,就是与杨国忠有尖锐的政治矛盾,他们是打着诛*杨国忠的名号攻城略地。唐王朝平叛军将领也对杨国忠充满怨恨,不但因为其主政时期削弱军方势力,大肆插手军队内部,也因为他是导致高仙芝、封常清之死的间接凶手。
太子李亨自天宝五年(746年)遭到李林甫和杨国忠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太子又连遭倾轧。在潼关失陷前的那段时间里,与太子李亨的政斗,也使杨国忠非常担心哥舒翰会与太子联合。
安史之乱守城战
其实,杨国忠一直与哥舒翰非常要好。可哥舒翰在驻守潼关之初,以假书信使安思顺获罪被*,家人流放岭南。哥舒翰的这种阴狠毒辣,让素以为了解其行事作风的杨国忠,感到前所未有的意外和惊恐,生怕自己成为其下一个目标。
杨国忠的恐惧不是无中生有,因为哥舒翰的部将个个做梦都想*掉杨国忠,经常劝哥舒翰除掉他。只是,哥舒翰认为这样做会成为安禄山第二,不答应罢了。
因此,杨国忠出于自保,轻信片面情报,决定误导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他劝说唐玄宗:“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
第四,安史叛军示弱诱敌。当时,安庆绪攻潼关不克,叛军被哥舒翰困在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祐将老弱病残屯于陕郡,欲诱唐军出关弃险*。
五月,玄宗听闻叛将崔乾祐传出的谣言——“兵不满四干,皆赢弱无备”,于是遣哥舒翰出兵收复陕州和洛阳。
哥舒翰上书表奏,劝诫道:敌军兵力空虚的消息是虚假的,潼关的唐军现在战斗力很差,只能防守,无法进攻。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他们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潼关之战
但这一建议与唐玄宗迅速收复洛阳的意图相左,自然听不进去。
唐玄宗根本不承认当时在陕洛主要方向上,安禄山军力比自己强大,根本不接受采取战略防御而后转入战略进攻的建议,他所需要的是开关出击,会攻洛阳,直捣范阳,一举成功。
用兵以主力碰主力,已是拙劣的战略,何况他更是以劣势的兵力去硬碰优势的敌人呢!这就是他失败的军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