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的还原反应,乙醛反应原理及解释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4-01-25 01:22:28

5、催化剂活性位点转化能力与稳定性评价

改变原料的进料速率,可以检测多相催化剂活性位点在单位时间对原料转化能力。表6 给出了焦磷酸锆催化剂随原料乳酸进料速率其活性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较低进料速率下,乳酸几乎完全转化,但随着进料速率提升,乳酸转化率下降。譬如当乳酸进料速率为4.8 mL·h⁻¹ (W/F=20 g·h·mol⁻¹),相比0.8 mL·h⁻¹ 提升了 5 倍,乳酸转化率从 98.9%降低至 74.2%。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和文献比较,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对原料的转化能力相对较低。例如,当乳酸进料速率为4.8 mL·h⁻¹,镁铝复合氧化物(W/F=26 g·h·mol⁻¹)对乳酸转化率为97%;NaZSM5(W/F=20 g·h·mol⁻¹)对乳酸转化率大于90%。另外,乙醛的选择性随进料速率的影响很小。

乙醛的还原反应,乙醛反应原理及解释(13)

虽然催化剂活性位点对原料在单位时间的转化能力不够高,但如果稳定性很好,仍然有着潜在的工业化应用价值。为此,我们进一步测试了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能。反应条件为:乳酸进料速率仍然选择为 4.8 mL·h⁻¹,但催化剂的用量为0.1 g,减少了约 60%,此时 W/F=8 g·h·mol⁻¹,结果如图 5 所示。从图 5 可见,乳酸的初始转化率控制在低于40%,其目的在于让反应活性位点充分被底物所饱和,以便观测活性位点的真实稳定性能。该催化剂连续运行 50 h,未观察到乳酸转化率明显降低,并且乙醛的选择性也几乎保持不变。

乙醛的还原反应,乙醛反应原理及解释(14)

6、反应可能机理

基于前面催化剂酸碱性表征及催化活性评价,焦磷酸锆上乳酸脱羰反应的可能机理如图 6 所示。前面 NH₃-TPD 和 CO₂-TPD 测试表明,焦磷酸锆表面同时存在酸性位和碱性位,而且酸碱位密度随催化剂制备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催化活性评价表明,催化活性也随催化剂制备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催化活性受催化剂的酸碱位所控制。我们认为焦磷酸锆结构中,Zr⁴⁺为酸性位,Zr-O-P 中 O²⁻为碱性位。在乳酸脱羰反应过程中,这两种位点起着协同催化作用。第一步,乳酸与催化剂作用发生质子转移,即乳酸分子中 α-OH 基的 H 转移到催化剂中 O 原子(碱性位)上,形成 P-OH;同时乳酸分子形成烷氧负离子,随后进攻Zr⁴⁺(酸性位),形成 Zr-O-C键。接着乳酸分子中的羧基与 P-OH 发生酯化反应,形成一个七元环的内酯。七元环结构的环张力较大,稳定性不好,再加上 200~300 ℃反应温度远高于室温,因而该结构易于分解。在分解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 形成了产物乙醛和副产物一氧化碳,催化剂又恢复到初始状态,完成了一个催化循环。

乙醛的还原反应,乙醛反应原理及解释(15)

有关乳酸制备乙醛,到底是脱羧途径还是脱羰途径?文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些模糊,并且缺少相关实验证据。普遍认为,如果是脱羧过程,尾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产生;如果是脱羰过程,尾气中应该有一氧化碳产生。在本工作中,我们采用气相色谱对尾气进行了在线检测,色谱信号曲线如图 S5所示。再改变进料速度或改变反应温度,均主要检测到一氧化碳的信号,说明该过程为脱羰反应。

此外,稳定性实验中观察到了焦磷酸锆展示出了良好的稳定性,这也可从乳酸脱羰的反应机理中得到解释。在脱羰过程中,酸性位主要是 Zr⁴⁺在起作用,而该酸性位是典型的 Lewis 酸位。Sad 等已观察到乳酸脱羰反应过程中 Lewis 酸位是脱羰反应的活性位,而 Brnsted 酸位在乳酸聚合或结焦起重要作用。在焦磷酸锆催化剂结构中主要存在 Lewis 酸位,而 Brnsted 酸位很少,因此,该催化剂能展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四、结论

以乳酸脱羰反应为模型反应,探讨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模板剂种类、 焙烧温度等对催化剂的织构、表面酸碱性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催化剂的酸碱位变化是由催化剂的比表面变化引起的,提升催化剂的比表面有望增加单位质量催化剂的酸碱位,从而提升催化活性。乳酸脱羰反应制乙醛过程由酸碱位协同催化作用实现。和文献比较,该催化剂拥有更低温度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稳定性。

/////

来源,侵删:

唐聪明,张瑜,李新利,谭平华,邹伟欣,董林,庞均,张菊

(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054)

(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南充 637002)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