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同辈早逝的挽联,悼念好友英年早逝的挽联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4-02-04 20:50:51

哀挽联

挽联、墓联、陵园联,是楹联家族中一个庞大的分支,统称哀挽联。挽联是由挽词(包括挽诗、吊文、挽歌)演变而来的,它用于吊亡、祭祀、追悼等活动中。墓联是刻在墓碑、墓坊、墓柱、墓园门上的楹联。陵园联是书写或雕刻在陵园的大门及有关建筑上的楹联。这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都是悼念、缅怀死者的,但应用的时间和场合不同。挽联是用于刚死者的灵堂、追悼场所等,墓联是用于死者下葬后的墓地,族的范畴。而陵园则是公墓,无论是革命烈士陵园,还是普通陵园,都是死者共同安息的地方。因此挽联、墓联、陵园联撰写的内容和措词便有所不同:挽联有如“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墓联有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陵园联有如“热血染香洲,流芳万载;悲泪沾狮山,景仰千秋”。相对于墓联和陵园联,因挽联的使用频率最高,故而本书将以挽联的介绍和分析来取得对于整个哀挽类楹联的管窥。挽联的种类很多,有他挽联、自挽联;有通用挽联、专用挽联;有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有名人挽联、民间挽联等等。

相传最早的一副挽联,为苏轼所作。苏轼有个丫环(后来作了苏轼的爱妾),名朝云。一次苏轼扪着肚子笑问身边的人:“这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只有朝云说:“我看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苏轼听了,认为只有朝云最了解他。后朝云病故,苏轼便作了如下一副挽联挽她: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这副挽联,《楹联续话》又说是清人严问樵为“姬人没于清江”而撰。看来是否苏轼所作,还是个问题。

我国史籍记载最早的一副挽联,见于南宋叶梦德所撰《石林燕语》。该书讲北宋庆历年间韩康公(绛)得解(考举人)、过省(考进士)、殿试(考状元),皆第三名;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死日,苏子容挽: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庆历,宋仁宗年号。熙宁,宋神宗年号。

挽联要求写得有感情。清人林昌彝说:“挽联若能赅括切实,可当篇行状读。惟有笔足以达意,才足以写情。”(见林庆铨《楹联述录》)若连“意”都不可达,“情”自然就难以写出来了。又《文心雕龙·哀吊》:“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意思说,为写挽词而表示痛心,则浮夸而不实;只有因痛心而写挽词,才能情辞切合。一些挽联之所以动人,就因为都不是无病*。

清代以来,挽联比比皆是。“中流社会,遇有哀吊事项发生,联语动以百计;交游稍广,甚以千计。”(卢希裴《六家联语合钞》序)

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败,率水师四万渡海东征。鏖战九个月,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后来,其灵柩自台湾迁葬故里福建南安石井镇时,康熙因其功在不灭,曾亲题了一副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可知海外有孤忠。

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两岛,金门岛与厦门岛。1646年起,郑成功即以此为抗清根据地。诸王,指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一隅,指台湾。抗志,坚持高尚气节。这副挽联表彰了郑成功,虽意在提倡忠君,但对郑成功的事迹和精神,都是讲得很确切的。

1898年,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维新派首领六人。康有为题联以挽:

逄比孤忠,岳于惨戮,古人尚迩,君复奚悲!地下如有知,好从孝孺先生侈口问成王安在!

汉家党锢,唐代清流,自昔已然,于今为烈。海内正多故,愿效子胥相国悬眸看越寇飞来。

逄,关龙逄,夏末大臣,因谏夏桀,被*。比,比干,商纣王叔父,因谏纣王,被剖腹挖心而死。岳,岳飞。于,于谦,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立景帝,于北京抗击瓦剌军。后英宗被释,发动夺门之变,加以“谋逆罪”,被*。孝孺,方孝孺,明成祖篡侄帝位,曰效周公辅成王,要方孝孺起登极诏,方不肯,且质问“成王安在”,被诛十族。党锢,指东汉李膺、陈蕃等“党人”谋诛宦官不密,一次被禁、二次被*事。清流,指唐末裴枢等三十余人,因反对朱温以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被*于白马驿。子胥,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被赐自尽。临死前,谓门人曰:“抉(挖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康有为乃戊戌维新主要首领,侥幸逃脱追捕。这副挽联一方面安慰死者,对西太后之流表示极大愤慨。

1936年,鲁迅逝世,社会各界人士隆重追悼于上海万国殡仪馆,几乎皆送有挽联。有一副题的是:

拯溺是前锋,才德兼备,君乃勇逾义者。冲突荒霾,拥护自由,开辟光明途径,阐文化而驰驱,作民众之导师,那料半世冷宦青毡,宏业忽中阻,则感到彷徨故室,白发,红颜,黄口,共衔悲哀。招魂何处,归鹤几时,气魄非常生无敌;

著述称巨擘,知识先觉,人固莫如命也,抗衡环境,砥柱潮流,散布伟大种子,慨社会将沉沦,挽国难于狂澜。太息当此凄风苦雨,鲁殿又圮灵,只留得呐喊余声,断稿,残编,遗迹,同资纪念。盖棺定论,下笔千秋,学术卓荦没为神。

溺,落水之人,此指受苦受难的人民。荒霾,喻社会黑暗。黄口,小孩。归鹤,化鹤归来。《搜神后记》云: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来,集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乃徘徊空中而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鲁殿,汉鲁灵光殿,屡经战乱,岿然独存,常被用以称颂硕果仅存者。圮,毁坏。鲁殿又圮灵,谓鲁灵光殿毁坏,借喻鲁迅逝世。卓荦,卓越。这副挽联对鲁迅的伟大作了充分肯定。

1976年1月,*总理逝世。4月5日,北京百万群众不顾“四人帮”压制,纷纷汇集天安门广场进行悼念。除花圈、诗词、誓言之外,挽联亦甚多,下面乃其中一副:

灰撒江河,看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

志华日月,信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

除挽社会中流之外,有的挽联还指涉同道挚友。过去,有一农夫在傍晚收工时不幸失足落水而死,其伙伴悲而挽之:

刚唱罢一曲农歌,好趁夕阳觅归路;

岂欲效三闾故事,错把洋湖作汨罗。

三闾,指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时,感救国无望,自投汨罗江而死。洋湖,农夫落水之地。

清末,虚谷和尚与任颐,均著名画家。任颐死,虚谷挽之:

笔无常法,别出新机,君艺称极也;

天夺斯人,谁能继起,吾道其衰乎!

有的挽联挽各类亲属。如曾国藩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天理,亦当泣血三年。

上联指韩信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见漂母供给他饭食,“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在曾国藩看来,乳母对他的恩德,绝不是千金可以报答的。

又如无名氏挽叔联:

先中秋卧病,后重九登仙,想阿叔动避龙山,赏菊别尘寰去矣;

读薤露伤情,诵蓼莪增惨,叹婶母悲登夫石,哭声动梓里哀哉!

龙山,登高避劫之地。《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各作彩囊,盛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蓼莪,《诗·小雅》篇名,朱熹《诗集传》注云:“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夫石,望夫石。梓里,邻里。

再如无名氏挽妻联:

你翁衰,你姑衰,你祖姑尤衰。听盆鼓声喧,一个个顿足捶胸,看你哪何舍得!

我女幼,我子幼,我次子更幼。到更阑人静,皆依依索衣问母,教我怎样开销!

盆,古时一种瓦质乐器。

人们有时在生前就写挽联预挽自己,这种挽联叫自挽联。一般自挽联,内容多抒发情怀。自挽联也起自宋代。汉以前就有一种风俗,人死以后要在柩前竖一旗幡,上写死者姓名。这种旗幡叫铭旌,亦作明旌。北宋赵鼎,死前就自题一联于铭旌之上:

身骑箕尾归足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箕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宿。骑箕尾,亦省作“骑箕”,星图言傅说死后,其灵魂跨于箕尾二宿之间,后即以“骑箕尾”或者“骑箕”为“死”的讳称。这里即指死。

前清时一穷秀才,惨淡经营而屡试不中,一感世之不容于己,二为生活所迫,意欲自绝,写下了这样一副自挽联:

母也六十年垂老,身又靠谁?幸有兄有弟有侄儿,诸事放心,到争朝正好归去;

妻乎五百载修来,尔休怪我。惜无男无女无恒产,欲图如意,待他生再作商量。

1926年,职业革命家熊亨瀚被国民党反动派禁于狱中,临刑前也写了一副自挽联,表达他对未完事业的遗憾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护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自挽联若有“兼示”性,则带遗嘱意味。清时一林姓妇人,中年遽卒,临死前一副“出语告夫,对语教子”的自挽联,就是如此:

我别君去,君何患无妻。倘异时再叶鸯占,莫谓生妻不如死妇;

儿随父悲,儿终当有母。愿他日得酬乌哺,须知养母即是亲娘。

挽联也有戏题的。1916年,袁世凯皇帝梦*,气病而死。

有人送了一副戏挽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为中药名。这里是双关语,指杨度、孙毓筠等六人。1915年8月l4日,此六人在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授意下联名通电全国,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从此,袁世凯便正式做起皇帝梦来。二陈汤,中药名,这里也是双关语,指陈树藩、陈宦和汤芗铭。此三人皆为袁世凯心腹,迫于护国讨袁运动的发展,先后在陕西、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使袁世凯失去了最后的地盘。袁世凯见大势已去,不久便一命呜呼。

戏挽联在通常情况下,对被挽者都颇有些不敬,但亦不全然。看下面一副:

蝴蝶东飞,蝴蝶西飞,不管东飞西飞,依庄周说蝴蝶终归梦里;

先生来了,先生去了,无论来了去了,据穆叔言先生长在人间。

这副戏挽联乃1945年湖南大学中文系学生谭佛雏为挽该校著名音韵学家曾远乾先生逝世而作。曾逝世前,正为学生讲授《庄子》,深受学生欢迎。谭遂借庄周梦见化为蝴蝶事,撰写此联,以表达对曾先生的深切怀念。此联笔调幽默,出自学生之手,既诙谐又得体。

有时人们将挽联(非自挽联和戏挽联)写得与寿联没有区别,原因是“只顾单纯称赞、歌颂死者”。例如:

德高望重;

伟绩丰功。

生于旧社会,能特立独行,志气可贵;

处在新中国,愿同心协力,精神足多。

早年怀壮志,恨黑暗重重,睥睨权贵,有两只冷眼;

晚岁见赤心,喜红旗处处,服务人民,惟一片热忱。

罗元贞先生在《漫谈对联》一文中指出:“像这些挽联,都必须恰当地加上哀悼字句。比如‘千古’、‘不朽’、‘永逝’、‘长存’、‘含哀’、‘挥泪’、‘伤益友’、‘哭良师’等等,否则就不像挽联。”这个意见值得肯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