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就是一个只有耕战二字的战争机器,举国上下所有官民,群起一致的人生目标,就只有打仗、种地,而种地也是为了支援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战争。其余各国为了在这残酷的大争之世存活下来,同样各自进行了适应时代的变法,将自己国家体制转变为不同程度的古典军国主义体制。
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是真正意义的“全民皆兵”。每个成丁男子(15岁-60岁)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按国家征发命令,定期去服兵役,都是所谓的“预备役军人”,随时可以变为正规军战士,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举国“三丁抽一”甚至“二丁抽一”组成大军,成年妇女和未成年儿童也立刻动员起来去接替国内生产。
正因如此,战国七雄才能在相互兼并战争中,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 辅兵 民夫),将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口投入一场战争,打出类似近代工业化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战事紧要关头,战兵和辅兵更不像后世区别得那么严格,辅兵甚至民夫在战事紧急时,一样拿了武器就要作战。成年妇女也随时要动员起来,担运后勤运输甚至守城任务。当然,战国七雄的动员力看似强大,还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内线作战”,战争投放距离较短,而非后世王朝那种长途远征。
比如长平之战,让白起与赵将赵括相持的最关键时,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就把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就地动员,直接就作为一只援军,去阻击赵国的援军,断其粮道了。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又比如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原为楚国公子的秦国丞相昌平君,从后方起兵反秦,断绝秦军后路,致使秦军被楚将项燕*得惨败。而就在几年之前,秦将桓齮领十万大军攻赵,被赵将李牧大败。
然而,经历了两场损失合计近三十万人的惨败后,秦王嬴政下令举国“空甲士”,又迅速动员一只六十万人的大军,由王翦率领,大破项燕的四十万楚军,攻灭楚国。
王翦伐楚这六十万大军,当然是战兵和辅兵的总和,但也是随时可以变成货真价实的六十万军队,只有所有成年男子常年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国主义国家,才能随时化民为兵,这是后世那些搞募兵制的王朝,如宋朝和明朝后期所不可想象的。
同时,正因为战国七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绝非后世的袁绍袁术、王世充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那种割据一时,连一次决战失败都扛不住的军阀政权可比。因此,指望和后世的内战那样,一方占优势、决战胜利则一鼓而下,一战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首要目的还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屠军,只要把一国的青壮年男丁都屠光了大半,自然该国的国力就削弱了大半,所以众多战国名将才会有动辄斩首几十万的辉煌战绩。
长平之战,赵军战死五万,被坑*四十万,全军覆没,死的人肯定是正兵、辅兵和随军民夫也一起计算。淹死几十万楚国百姓,眼睛都不眨的白起,难道还会那么慈悲,只*战兵不*民夫?他的战争目的不在区区长平,就在于将赵国所有青壮年男子在内的潜力动员兵力,去尽可能削弱。
所以,在堂堂“人屠”的眼中,不论赵国、楚国、魏国、韩国,敌国的一切人丁,不分平民士兵、不分男女老幼,统统都是他的敌人,是他成就一己功名的踏脚石,所以,他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做下众多骇人听闻的暴行。
公元前279年,秦楚鄢郢之战,秦将白起以水为兵,攻破楚国都城郢城,不止是焚毁了楚国宗庙,毁掉了历代楚王陵寝,更直接淹死了几十万楚国平民百姓!